首先,感謝朋友藍小沐給我推薦了這部書《一個人的西部》。
書看沒幾頁,我就感覺:這個人的靈魂很強大。我便一直抱著一個探尋的心態,想要知道他的靈魂為什么變得如此強大。一路沿著書追尋下去,直到今天,把整本書一字不露全看完了。
可以說,回答了我人生中很多迷茫不清的東西,厘清或者說堅定了一些我隱約有但不甚分明的思路。說是指路明燈一點不為過,也許,這本書還會成為又一本改變我命運的書。以書的豐富內涵來說,是有著這個份量的。
第一本改變我人生既定軌道的書,是斯賓塞.約翰遜的勵志書《珍貴的禮物》。當時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在一個公司做著自己厭倦得要死的工作,看不到人生的任何出路,無非就是混吃等死罷了。我比一般人好一點的地方僅僅在于,我一直沒有放棄讀書的愛好(很多上班族連這點喜好也放棄了或者說根本就沒有)。
因為愛讀書,我便讀到了斯賓塞.約翰遜的《珍貴的禮物》,在網上讀到的。讀完了,更是把好多句子摘抄下來,在我看來,這本書有如天啟。
他在書里告訴讀者,要成為天才,只是意味著去做你喜歡的事,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天才,平庸就是從來不敢去做你喜愛的――害怕他人的反應,害怕失去安全感。要向潛意識不斷下達清晰的指令,把你想要的東西告訴它,那么,它就會自動為你工作,不久的將來,它就會為你想到出路,你只管下達指令,然后等待就行了。
我清楚地知道,我真正喜歡的事情,從小到大一直沒有變過,就是寫作。還記得大學剛畢業那會,我就模模糊糊透露過:“我想當作家!”這當然招來了別人的嘲笑:“你想當坐在家里的那種坐家吧?”因為我那時并沒有堅定的信仰或清晰的思路,這話也就隨風飄散了。
之后十年,雖然作為“文藝青年”,也偶爾動筆寫點東西,但更多時候,我沉浸在世俗生活中,很少去關照靈魂或者夢想之類“虛無縹緲”的東西。
時間一長,靈魂就越來越空虛了,生活在我眼里,就是無盡無聊的重復再重復,毫無意義,我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懶散、膚淺、俗氣、麻木,偶爾午夜夢回,悲從中來,我在哪里?我的人生意義是什么?----我啥都不是!
就是在這種苦悶無聊的時刻,我看到了《珍貴的禮物》這本書。真是叫天賜的“禮物”。我對潛意識說,我想當作家,我要出一本書,我要旅游全世界。
不久,冥冥中在潛意識的指引下,我就辭職了,想要一心一意投入讀書寫作。辭職的那一天,正好是我35歲的生日。
從辭職到現在,已經兩年多了。在這兩年多,我經歷了無數幸福寧靜的時刻,但也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煎熬。堅持夢想的立場不那么堅定,一會做微商,一會跑業務,一會做中介。也老是懷疑自己能不能夢想成真,寫作經常是有一搭沒一搭,對自我要求也非常松散,沒掙錢始終讓我有種屈辱感,也害怕世人的眼光,老公還不時地打擊幾句:“你情商這么低,估計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我看你還是算了吧,都這把年紀了!”而我自己也感覺前路茫茫,當并不知道前面等著自己的到底是什么時,就會感覺有種“盲人摸象”般的凄楚,當自己的努力并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時,就會產生莫大的焦慮。
然后我看到了《一個人的西部》。如果說《珍貴的禮物》告訴我要勇敢地追求夢想,那《一個人的西部》就是教我怎么守住夢想。
我才發現,我堅持夢想的力度遠遠不夠,我沒有信仰,也很急功近利。
作者對時間的珍惜讓我駭然。自從十八九歲確立自己當作家的夢想后,他幾乎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遠離人群和世俗生活(閉關二十幾年)。為了抓緊時間,每天三點鐘就起床(從十八九歲一直持續到四十多歲),想方設法爭取更多的時間用來做三件事:禪修、讀書、寫作。凡是與此無關的事,在他看來都是浪費生命。他說自己對時間的吝嗇,就和葛朗臺對金錢的吝嗇一模一樣。
他的夢想非常明確,就是要當個大作家,與此無關的一切應酬、休閑、家庭的天倫之樂,他都予以排斥,甚至也不愿把精力花在工作或是賺錢上。他覺得自己是被賦予大使命的,就算在最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他也一直堅持禪修、讀書、寫作。禪修、讀書、寫作在這部作品里起碼被提到了上百次,一切都圍繞著禪修、讀書、寫作。這種長年累月的自我激勵與堅持,完全可以用“瘋魔”來形容,而他的化繭成蝶也很好地闡釋了“不瘋魔,不成活!”
他提到,很多時候相當絕望,一個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很長很長時間卻總也看不到出路;還有很多時候,他也面臨著被世俗生活消解異化的風險,畢竟舒服過點小日子比那種嚴謹自律又看不到希望的追求要輕松得多。但每次都是信仰救了他。
信仰-――這正是我所缺乏的東西。我斤斤計較地換算著努力與回報之間的比率,因害怕得不到我要的東西,而不舍得追求和付出。這份算計,正是因為缺少了信仰。信仰是深切的相信,是無悔無怨不求回報的付出,是把自己豁出去,一往無前。我遠遠沒有做到這么極致,我還有太多的保留、私心和懷疑,我的心太局促狹小了,人生的格局也太小......我意識到在這條追求夢想的漫漫長路上,一定不能少了信仰的呵護和陪伴。
某種程度上,我也不喜歡閑聊和應酬交際。我上了十年班,并非沒有功利心,但卻一直都是個普通員工,沒有在哪一家公司獲得升職,那些年我也一直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擅長為人處世是個很大的人生敗筆?是不是我這一生就注定庸碌到底了?
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意識到,人與人的使命是不同的。會應酬交際固然是一種本事,但是避開它,好好完成獨屬于你自己的使命,這也很了不起。做好自己就行了,其他的,不用去管。相比自己的使命,人際關系什么的,都是虛幻的,如果放在生死這樣的大背景下,就更是虛幻。自己的人生使命在生命中都未必來得及完成,哪還有那么多心思去顧及別人的眼光和感受,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
還有一點我一直有所疑慮,現在的思潮都在鼓勵女性一定要經濟獨立。但我為了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寫作(也是考慮到自己年紀不小了),自從辭職后,并不想重返職場。有人勸我,說我這樣閉門造車沒用的,還是應該投入生活;也有人認為我靠老公養沒出息,沒尊嚴;我們夫妻間為了我工不工作的事,也發生過多次齷齪;而我也會不時苦惱,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書中有句話讓我感慨良多,大意是說,多數人都去追求經濟利益了,總要有少數人去追求真理。換言之,也就是指精神財富吧。我愿意去追求精神財富,這是更高貴也更難以追求的財富,我不愿自己被世俗生活完全消解掉,不愿把寶貴的時間花在謀求生存上,也不認為重復出入辦公室就是在生活了。
自從向內求后,其實我的外在花銷并不多,隨著心態的進一步成熟,欲望也變得越來越少了,家庭外在的經濟壓力,客觀地說,并不大。但由于大的經濟環境惡化,老公非常缺乏安全感,萬一哪天他失業了,我們不是就喝西北風了嗎?他一直有這樣的憂患意識,他一直覺得一個家庭應該有雙保險,這樣才穩當。
我明白他的焦慮,當他不時拿話激我時,我也很想放棄我的夢想,向生活投降,為了每月幾千元錢去出賣我的時間。但老公有時也會說,全職寫都不一定寫出名堂來,兼職寫就更有借口偷懶了,你還是全職寫吧!看來他也很矛盾。
追求夢想真的是太難太難了!需要付出代價,需要承受犧牲,不知道這種犧牲值不值得的時候,人就會左右搖擺,心靈不強大的人就會被生活重新吞噬。為什么我們普通人很難出頭,就是因為我們過于恐懼,害怕安逸被打破,害怕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不敢豁出去賭一把!
捫心自問,一個家庭每月多個幾千元錢,真的能給生活帶來什么實質性的改變嗎?并不能!然而長期安穩慣了,一旦這種安穩被打破,出現了不可測的未來,人就會覺得心里不踏實。明知那安穩里藏著庸常疲倦無可奈何,乏味到一眼望得到頭,也還是愿意死死抱住,至少它是確定的。這就是普通人慣性的思維。
老公本來就是保守穩健的性格,總是活得小心翼翼,這對他來說,就是更大的考驗。
可時不我待,二十五歲輕易放棄的夢想,好不容易三十五歲撿起來,如果再次丟掉,我這一生還有機會嗎?我大概真的很自私,但夢想就是要付出代價的啊!雪漠時間抓得那么緊的人,也是全身心投入了快二十年才得到了徹悟,時間真的寶貴。也只能請老公多擔待我了。
書中,作者有提到升華靈魂的過程,頗有些玄妙之處,和宗教、禪修關系緊密,不知是不是只有通過宗教禪修才能升華?(應該也不是,畢竟國內外都出現過大師,那更多是一種心靈的覺悟)那種大的境界確實光彩奪目,就好像和世界連成一體了,達到了無我的狀態,人也不再執著了,文字直接噴涌出來,看人的眼光,沒了分別心,只有慈悲心和利眾心。我想,人活到這樣通透的程度,就是步入“大師”級別了吧!
我的靈魂離這種境界還有很遠,但這是我的追求。我希望自己也能變得越來越擅長和靈魂對話,能把靈魂中一些卑瑣的東西挖出來,晾曬在太陽底下,以期一點一點的改進,不回避,不躲藏,一點點掃除,靈魂總能變亮一點,再變亮一點。
作者: 楊春艷,在清冷中升華,在孤獨中沉思,我手寫我心,哪管世間繁華。個人原創公眾號:楊春艷的番茄園(ID: cara9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