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和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隨著深情的歌聲,大幕緩緩拉開,《我和我的祖國》正式開演了。
整部電影由前夜,相遇,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和護航,七個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以小人物的視角和大量的細節描寫來呈現,描繪了新中國成立至今七個重大的歷史瞬間。這部電影加深了我對祖國的熱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夜》,當義勇軍進行曲奏響時,國旗在萬眾矚目中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的內心無比驕傲,而我更感動的是電動旗桿的設計者林志遠教授對細節的追求和一絲不茍的態度。
在開國大典前一天,天安門廣場全面封鎖,無法進行現場測驗,林教授便在自己的院中排查電路問題,因為他早已按照旗桿和國旗的比例做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升旗裝置,那繁雜的數據計算,精密的裝置設計,都讓我肅然起敬,為了讓國歌演奏完畢的時間和國旗升起的時間分秒不差,他一次又一次地做著測驗,林教授用實際行動說明了細節的重要性。測驗成功了,紅旗按要求升上了旗桿頂,可是固定紅旗的阻斷球因材質問題斷裂了,國旗被卷進了旗桿。這可是始料未及的大問題。想要改進材質,只能摻入矽、鉻丶鎳這樣的金屬做成合金,可當時距離升旗只有三個多小時了,收集齊又何談容易?他的助手在房頂上用大喇叭呼喊“誰家有金屬制品,開國大典需要!”
令人感動的是,街坊鄰居們聽到了呼喊,都帶來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排滿了整個一條小巷,老大爺帶來了煙袋鍋子,小孩媽媽帶來了長命鎖,有人帶來了收音機,還有人帶來了金條……人們的愛國情是多么令人感動,那時的感情多么純樸,不帶任何利益,他們就是想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一位清華化學家帶來了一塊實驗室里的僅存的鉻樣品,難題才得以解決。
阻斷球煉成了,還需要爬上22米的旗桿去焊接,可林志遠教授恐高,爬上旗桿,眼睛都不敢睜開了。可以想象對他而言言,這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情,可他為了祖國,為了開國大典,戰勝了自己內心的恐懼,最終爬上了旗桿,完成了任務。他在旗竿頂上笑了,舒心的笑了……畫面一轉來到了開國大典的現場,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他走上前教主席旋轉電動旗桿按鈕,五星紅旗終于飄揚在新中國的天空。
每一個畫面都讓我感動不已,每一句話都讓我刻骨銘心。而林教授的嚴謹細致更觸動了我的神經,讓我想到了自己,讓我慚愧的無地自容,我平時是一個馬大哈,經常會看錯題,犯一些低級錯誤,比如我能把1看成2,4/3看成3/4,每次計算題都要減掉一半分數,可我還不服,自我安慰道,我會,只是看錯了嘛!數學計算講究細節,我要一直這樣,這輩子也學不好數學了吧?細節決定成敗,當我在做題時,一定要多想想這句話,再想想林志遠教授,哪怕只是一個零件,一個數據,一個符號,也絕不允許出錯。古語云:一招棋錯,滿盤皆輸。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細節決定成敗,這是《我和我的祖國》教會我的,我會永遠記住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