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漢朝西漢太后呂雉的政績,恐怕鮮為人知。但是如果談起人彘戚夫人的故事,恐怕就家喻戶曉了。千百年來,呂雉在人們心目當中留下的就是這樣一個恐怖而殘暴的形象,我倒是覺得,從一個女性的角度看,呂雉無疑是一個幸福度不高,遇人不淑的女人;但是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去看,她維護了西漢初期穩定的局勢,發展國計民生,完善律法。她雖是一介女流,但性格剛猛堅定,和許多功臣宿將斗智斗勇,周旋抗爭,最后還能大獲全勝。朝內朝外雖然反對力量無窮,但是礙于她鐵的手腕兒,萬馬齊喑,無人敢發聲。她不是一個良善之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兇殘刻薄才是她的本性,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她超群出眾的政治才能。在亂世之中,多少人運如飄萍,命如草芥,一個女人能夠凌駕于眾多須眉男子之上,叱咤風云,縱橫捭闔,單單就這一點,她就可引得我們無限的欽敬。
呂雉本來隨其父呂公住在碭郡單父縣(今山東單縣終興鎮潘莊),后呂家因躲避仇家遷居沛縣。呂家雖然不是大富大貴,書香鼎盛,但是絕對是殷實之家,而且在當地也算有頭有臉。而出身草莽的劉邦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亭長,而且嗜酒好色,好吃懶做,在當地的名聲也并不好。論常理,這樣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和呂雉匹配,但是呂公閱人無數,眼光獨到,很會看人,也很會看相。
劉邦這個人,一臉漂亮的胡須,相貌堂堂,氣宇軒昂。呂公透過劉邦表面戲皮笑臉,看到凜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氣,暗暗稱奇,一時間頓生敬意,遂恭迎劉邦入室。呂公相中了劉邦的外貌。劉邦為人落拓不羈,不太不太在意一些細枝末節,和當地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們相處甚熟,嘴上也經常開一些沒大沒小的玩笑,其他人也洗耳恭聽地聽著,不去跟他計較。呂公是一個過來人,他覺得劉邦身上有一種難得的人格魅力,這個人雖然看上去放浪形骸,但是骨子里卻拎得很清,地位雖然不高,卻一點都不會妄自菲薄,和別人稱兄道弟起來毫不臉紅。這個人臉皮夠厚,腦子靈活,心胸寬廣,這是成大事者才具備的王者氣質,實屬難得。
呂公雖然不當官不從政,卻也是一個難得的聰明之人。秦朝實施嚴苛的律法,賦稅繁重,秦始皇又好大喜功,發動各種各樣的征伐戰爭,修建大大小小的宮殿工事,老百姓苦于徭役奔波之苦,多不能安于農事,而亡命于征調路途之中。舉國老百姓,多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怨聲載道,民怨沸騰。如此家國大勢,有識之士都能看出來是岌岌可危,大廈將傾。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呂公決定順大勢而起,與其給自己女兒找一個小富即安的家庭,以后也免不了覆滅之禍,不如給她一個有力的后盾和平臺,做一個弄潮兒,趁勢而起,雖說只是個女子,將來也會大有作為。
不得不說有其父必有其女,呂雉也是一個非同一般的女人,她的虎狼心性,缺乏一般女人的柔弱和顧影自憐,但是關鍵時刻的孤注一擲和果斷狠辣是受大戰爭環境苦難磨練的影響,但是不得不說也有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教養方面因素的影響。呂父僅憑一面之緣和自己依據多年經驗的直觀判斷,就可以把自己心愛的女兒輕而易舉地交托他人,其膽識魄力就非一般人可及。身為女兒的呂雉也完全繼承了其父的精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對于事物的安排都是一廂情愿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呂公只看到了劉邦的人格魅力和領袖才能,卻選擇性地忽視了他的人品。或者說他根本會預料到自己的女兒以后情路上會諸多坎坷,但是他覺得有一些代價是值得付出的。如此狠心的一個父親,不知道是呂雉的幸與不幸。
嫁給劉邦后的呂雉已經徹底地告別了以前尊貴的大小姐生活,洗手作羹湯,粗布衣裳,照料劉邦的一家老小,操持家里家外,儼然一個地道的家庭主婦,賢妻良母。劉邦本來就是個不務正業的人,整天吊兒郎當地在鄉里混吃混喝,連自己的父親都瞧不上他,覺得他比老實本分的老大真是相差甚遠,也惹得家嫂嫌棄。娶了呂雉之后,他這種放蕩不羈,隨心所欲的生活也沒有多少收斂,吃喝玩樂一樣也不落下。呂雉新婚生活不是和丈夫耳鬢廝磨,卿卿我我中度過的,不是一個受寵愛的妻子,而是直接挑起了家的擔子,收拾劉家的爛攤子,忙得腳不沾地。從呂雉婚后的這一段經歷來看,她也不是一個嬌滴滴,弱不禁風的單純的千金小姐,她骨子里,就是一個可以有擔當,堅強剛硬的女人。
都說時勢造英雄,這句話我贊同,我也同樣贊同另一句話,英雄造時勢。
相關史料:
沛縣起兵
起兵反秦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6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占了陳州以后,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
這時,沛縣令也想響應起義,蕭何和曹參當時為沛縣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后患??h令覺得有理,便讓樊噲去邀請劉邦,劉邦當時已擁數百之眾。然而此時沛令卻又后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他所殺,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關閉城門,并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二人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聞此,于是將一封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
蕭何
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后開城門迎進劉邦,蕭何、曹參都是文吏,擔心身家性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大家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很快義軍擴充到三千人。
此時,已經是公元前209年10月,劉邦已經48歲了。秦末農民戰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后代項梁和項羽。他們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
秦末農民起義,劉邦也就此走上了歷史的舞臺,毫無疑問,呂雉也一樣嫁雞隨雞,別無選擇。任何大業草創初期都是十分艱苦的,起義的風險性很高,安全系數很低,面對正規軍的圍追堵截,隨時隨地準備逃命跑路,要是一個反應慢了半拍兒,直接可以去閻王府報到了。劉邦和他一起豁出命的兄弟們風餐露宿,狼狽不堪的日子數不勝數,而呂雉則任勞任怨,做好后勤工作,整日里還要魂不守舍,擔驚受怕。我相信,以呂雉的眼光,她大抵是看得上劉邦這樣的人,否則,她大可以撂挑子,回娘家,不過這種鬼日子。她沒有退縮,沒有臨陣脫逃,而是選擇坦然面對,巧妙地保護者自己和劉邦的家人,這樣的女人,賢惠而又勇敢,絕對是一個旺夫的好女人。此時此刻在外漂泊不定,亡命的劉邦對自己的妻子一定是充滿了感激的,他是一個真男人,他大概也很感佩自己妻子的不離不棄,鼎力相助。
劉邦的造反事業越做越大,諸雄逐鹿中原,一波波血腥的廝殺追逐之后,他最后逐漸發展壯大,和許多諸侯王平起平坐,也惹得項羽忌憚,又有了鴻門宴這樣精彩絕倫的故事。不得不說,劉邦虛心納諫,身邊謀士猛將如云,他本人也胸懷寬廣,即使偶爾玩世不恭(譬如不敬儒生),但是睿穎的頭腦還是能讓他及時回心轉意,改弦更張。他本人就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才換來那么多杰出人物死心塌地地追隨。
反觀項羽,雖然軍事才能卓越,個人武藝出眾,力能扛鼎,但是他心胸狹隘,剛愎自用,多疑猜忌,政治上很天真,每每到了最關鍵的時候都會感情用事。身邊人和他逐漸離心離德,只有一個杰出的謀士范增,還被他的幼稚氣得吐血,被他驅逐,他火燒咸陽宮,坑殺幾十萬秦兵,外厲內荏,殘暴不仁,是一個典型的悲劇性人物。
在劉邦和霸王項羽角逐爭斗的過程中,呂雉也深受其害。她作為被俘的人質留在項羽的身邊,被監視控制,生活里諸多苦楚,性命朝不保夕。在這樣晦暗不堪的日子里,她和身邊的審食其同病相憐,情愫暗生,有一段私情。劉邦忙于爭雄,馳騁天下,他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志得意滿。劉邦搜羅民間美女,網羅到身邊,供他消遣享用。美女在懷,沉浸在溫柔鄉里的劉邦也就漸漸淡忘了現在項羽的手里受苦遭罪,隨時都會有性命之憂的妻子呂雉。
等到呂雉死里逃生,重新回到劉邦的身邊時,她發現那些年輕嬌媚,豐姿綽約的女人輕而易舉地奪去了自己在丈夫心目當中的位置。劉邦是一代霸主不假,但同時他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現在他已經是大權在握,對美色方面自然也不會再有節制,年老色衰的呂雉的失寵幾乎已經成了必然的事情。
呂雉知道劉邦對自己的感情已經越來越淡漠了,但好歹他還念及當初患難與共的情誼,立自己為中宮皇后,不管他有多寵愛戚夫人,他始終都沒有做出出格之事。呂雉畢竟自己還誕育了長子劉盈,根據歷朝歷代立嫡立長的傳統,朝中重臣們都認定劉盈才是承繼大統之人,所以一大批元老重臣無形當中都聚集到呂雉身邊,成為她堅實的后盾和依仗的力量,這其中就包括漢初最杰出的謀士張良。在劉邦為太子之位絞盡腦汁,猶豫不決的時候,張良為呂雉出謀劃策,請出商山四皓,讓劉邦也看清楚了太子劉盈背后的支持力量,劉邦明白太子劉盈繼位已經成為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劉邦明白,眾怒不可犯,如果自己執意廢長立幼,必然會掀起軒然大波,朝堂巨變。所以戚夫人再淚眼婆娑,苦苦哀求,自己再喜歡類己的劉如意,也是無力回天。
劉邦很清楚呂雉是一個剛毅果斷的狠角色,她曾和自己一起并肩作戰,對于她的心性,自己身為枕邊人,何嘗不知?再加上她歷經磨難,千錘百煉,如果之前她還略顯稚嫩,對自己一往情深的話,可是經歷了這么多世事的考驗,她早已經心如鐵石。
劉邦是一個厚黑的帝王,但是他同時也是一個好面子的皇帝,他不忍心趕盡殺絕,對待功臣,他既防備忌憚又心存感情,處在一種兩難的境遇當中。但是呂后沒有這些顧慮,人都說最毒婦人心,呂后殺人冷血無情,眼睛都不眨一下,她用計殺了用兵如神的韓信,彭越,這些人讓劉邦夙夜難寐,輾轉反側的大功臣們,被呂雉一夕之間除掉。劉邦馳騁沙場這么長時間,殺人如麻,早已見慣了生死,但是如呂雉這般狠辣無情,還是讓劉邦心中震顫不已,他沒有想到,自己竟然還不如一介婦人,他重新刷新了對呂雉的認識。
劉邦明白自己偏寵戚夫人這么長時間,還打算廢長立幼,呂雉也已經明白自己看重戚夫人遠遠超過自己,以她爭強好勝,絕不服輸又狠辣的心性,是不可能輕饒了戚夫人和如意的,自己死后,怕就是瘋狂的報復和反撲,自己心愛的兒子和女人怕就死無葬身之地。
劉邦寵愛美貌多才的戚夫人,他也知道即使自己成為皇帝,眾生都匍匐在自己的腳下,自己也始終無法撼動立嫡立長這一條鐵律。原來即使高高在上,身為皇帝,也有許多事是身不由己,做不得主的。劉邦聰明之處,就是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知道對立面太過強大,就決不能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會感情用事,哪怕是他最寵愛的女人,他也選擇了罷手。
我們反觀一下項羽,鴻門宴范增曾多次提醒他除掉劉邦,甚至派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是項羽始終不為所動。他只看到了劉邦卑微低下,謙遜恭敬的態度,覺得自己成諸侯領袖已成既定事實,不必為難甚至殺了劉邦,如果自己行不仁不義之事,那其他諸侯會怎么看待自己,會不會覺得自己是背信棄義之人?以后誰還會聽從自己的號令?
項羽作為一個軍事戰略家,他必須從全局考慮,招攬人心。他這么考慮并沒有錯,但是他忽略了一件最關鍵的事,那就是實力對比,亂世諸侯爭霸,拼的是軍事實力,并非仁義道德。劉邦氣候已成,有帝王之氣魄,心術城府皆遠遠地在項羽之上,正因為如此,范增才千方百計地勸項羽除掉劉邦,以免他成為日后的勁敵。但是項羽太迷信武力,他相信自己的軍事能力無人可及,事實也是如此。但是亂世從不匱乏人才,劉邦手下的韓信用兵如神,所向披靡,比起霸王項羽并不遜色多少。項羽太自負,剛愎自用,他憑借超群出眾的軍事天賦稱雄一時,如星辰般耀眼奪目,但是很快這種優勢也就喪失殆盡了。
項羽分配封地不公,挾私報復,親疏有別,諸侯王都割據一方,本就不安于世,蠢蠢欲動,這就更給了他們重新燃起戰火,妄動刀兵的借口,于是新一輪逐鹿中原正式拉開帷幕。這一輪最后的結局眾所周知,項羽雙拳難敵四手,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倏忽而起,又倏忽而逝,只留下一段悲歌與一段歷史傳奇。而看似無情無義,不顧老爹妻兒,不擇手段的劉邦則大獲全勝,最后將其他競爭對手一一翦滅,一統混亂割據的天下,創立漢朝,是為漢高祖。
若論有情,霸王項羽對虞姬的一番情有獨鐘,深情厚誼怕是薄情寡義,朝三暮四的劉邦不及十分之一。但是劉邦最后做了天下之主,實乃他具備君王的素質,盡管他個人品質上有缺陷和瑕疵。呂雉這個女人從今天的角度看簡直就是一個心理變態,她迫害戚夫人,將其做成駭人的人彘,害死劉邦最喜愛的兒子趙如意。她在劉邦死后把持朝政,殺戮劉氏子孫,大封呂氏為侯,甚至為兒子劉盈安排了一樁為人詬病的亂倫的婚姻。她用強力的手腕穩定了混亂的局勢,無論是諸侯還是功臣宿將,無不在她的淫威之下戰戰兢兢,偃旗息鼓了很長時間,盡管平靜的海面下惡浪滾滾。在呂雉執政期間,漢王朝平穩過渡,百姓安居樂業,國力進一步增強。
有一件趣事不得不提,匈奴冒頓單于曾向呂雉求婚。匈奴人馳騁于大草原,無拘無束,但是實力強悍,經常騷擾漢朝邊境,燒殺掠奪,無惡不作,就像是大漢王朝的一塊牛皮癬。當時漢王朝初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根本無力發起對匈奴的大規模反擊戰爭,所以只能隱忍按捺。劉邦執政期間,就曾派出皇族女子佯裝公主,前往和親。只可惜匈奴王人毫無信義可言,盡管和大漢聯姻,但是仍然小動作不斷,邊境不時受到侵擾,不得安寧。
匈奴人雖然很殘暴,但是也有其可愛赤誠之處,他們民俗未完全開化,沒有很嚴格的皇權等級觀念,匈奴冒頓單于覺得自己未娶到正了八經的公主,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心有不甘,于是,竟然滑天下之大稽地給呂雉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如下:你為寡婦,我為鰥夫,你為大漢太后,我是匈奴大汗,咱倆門當戶對,為了紓解寂寞愁苦,我們干脆一塊兒搭伙過日子吧!
以呂雉的強勢威嚴,看見這封信后自然怒不可遏,要傾舉國之力攻打匈奴。但是在群臣的阻撓勸解之下,她逐漸冷靜下來,想當年高祖劉邦幾十萬雄兵都被匈奴人圍困在白登山,要不是張良的計謀,恐怕幾十萬大軍早已被全數殲滅。如今,國內局勢不穩,反對派隨時會趁機反撲,如果此時大舉征伐匈奴,勞民傷財不說,怕是會曠日持久,甚至鎩羽慘敗而歸,到那時,反對派實力崛起,政局岌岌可危,國土四分五裂,前功盡棄,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呂雉精明強悍之人,知曉自己受辱事小,家國事大,一切當以大局為重。她強壓怒火,給冒頓單于回了一封情理兼備的信,來彰顯自己的懷柔寬大:我年老色衰,怕是不能和你相配,你的心意我只能心領了。但是大漢不缺乏貌美智慧的女人,我精挑細選了幾位絕色佳人來侍候你,希望你能笑納,愿大漢與匈奴的友誼萬古長青!
這件事看上去很滑稽,但是冒頓單于之所以敢這樣張狂,公然調戲大漢的皇太后,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厲害關系,而是匈奴勢強,大漢勢弱,冒讀單于明白,即使自己說出更難聽,更過分的話,大漢朝也得賠著笑臉全盤接受,不敢起干戈的。所以,閑來無事他也讓皇太后難堪一把,一來是報大漢朝拿假公主誆騙自己之仇,另外,當年劉邦率大軍被圍困在白登山,為了脫困曾經卑躬屈膝地稱匈奴大汗為父,自己為兒皇帝。劉邦是一個厚顏無恥之人,這種只在口頭上占便宜的事,他自是不以為然。但是匈奴人心眼兒實誠,讓一個中原皇帝做兒皇帝,那還不能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征服感?而且匈奴人延續了這種心理上的慣性優勢,時不時的敲打一下大漢朝,來彰顯自己的強勢領導地位。
漢惠帝本就性格柔善,身體嬴弱,自從他親眼目睹了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慘狀,自己的親弟弟趙如意又被母親毒死,又聽聞自己的母親種種駭人聽聞的行為之后,心理上就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他接受不了這樣冷酷殘忍的母親,內心矛盾痛苦卻又無力反抗。他繼位以后只是一味逃避,自暴自棄,消沉低落,任憑自己的母親去折騰,對一切不管不問,政治上沒有任何建樹。沒過幾年,劉盈就陰郁而終,謚號惠帝。
漢惠帝死后,呂雉命令漢惠帝皇后張嫣佯為有身,取惠帝與宮人之子名之,立所名子為太子,同時,呂雉命宮女鴆殺太子之母,這就是漢帝劉恭。一開始小皇帝和呂雉倒還能相安無事,相處甚歡。只可惜天長日久,漢恭帝知道了被自己的生母被呂雉賜死的真相,兩人的關系徹底惡化。小皇帝嫉惡如仇,口無遮攔,出言以后要殺了呂雉給自己的母親報仇。呂雉哪能忍受自己親手扶上皇位的人這樣敵視反對自己?小小年紀就這樣鋒芒畢露,將來還能聽任自己擺布嗎?
呂雉毫不顧念祖孫之情,將劉恭囚禁后殺害,后又輔佐少帝繼位,臨朝聽制。只可惜天不假年,呂后重病后常常憂慮不已,她擔心自己所作所為會斷送了呂氏一族的后路,事實證明,她卻有先見之明,并非杞人憂天。
劉氏諸王都已形成氣候,獨當一面,而呂氏子孫卻并沒有出類拔萃,可以堪當大任之人。自己在世之時,還可以庇護呂家人。但是一旦自己駕鶴西去,劉氏諸王一定會反攻倒算,這天下本就是劉家人的天下,他們才是人心所向,自己強力占為己有,也最終會付出代價。只是,自己苦心孤詣地經營一輩子,絕不想看見呂氏一族被連根拔起,片葉不留。她病重之時都在諄諄教誨,萬千囑咐呂家人千萬不要把兵權交出,還可以茍全性命。只可惜呂家人終究是太過天真,在呂雉死后被周勃幾句話誆騙,乖乖地交出了兵權,全族被誅滅,無一幸免。呂雉何等強勢能干之人,子孫卻遭滅族之禍,自己勃勃野心的實現卻以斷子絕孫為代價,真是令人唏噓!
呂氏之亂被平定后眾人迎立劉恒繼位,劉恒的母親薄姬并不受劉邦的寵愛,正因為如此,她才能早早隨自己的兒子就蕃,躲過呂雉的魔爪。當時無論是股肱大臣還是諸侯王都對呂雉強勢狠辣畏懼后怕不已,他們也絕不想再培養一個這樣的太后,之所以會選擇劉恒繼位,一方面是因為劉恒在諸王當中雖然軍事實力并非最強,但是他為人低調謙和,謹慎持重,個人品德出眾;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劉邦并不寵愛薄姬,薄姬娘家沒有勢力,她的權力欲望也很淡泊,是絕不可能成為第二個呂雉的。諸侯王誰也不服誰,如果不能達成統一意見,必然會刀兵相向,同室操戈。所以劉恒繼位是權力均衡制約的結果,是諸王之間,諸王與功勛大臣之間共同達成的共識。事實證明,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漢文帝最終也成為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