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樂器小傳寫到今天,這是第6篇。這篇要寫的揚琴,著實讓我犯了難。
按照往常的套路,一般會先介紹一下起源和歷朝歷代的發展演變;其次再談談歷史典籍啊、文學作品中對這個樂器的記載與描述。可是,到了揚琴這里,傻了眼。
且不說揚琴在詩詞歌賦里的一片空白。說到起源和歷史發展,揚琴壓根不是我大漢民族的嫡出樂器。甚至都不像琵琶,由某個朝代所吸收的少數民族音樂入主中原而得。
嚴格意義上來說,揚琴是個舶來品,這從它最初的名字“洋琴”便可一目了然。
既是舶來品,那么起源便只好從傳入開始說起了。那時已是明朝末期,錯過了唐朝這個音樂繁榮大發展的階段,不知道對揚琴來說算不算得一件憾事。假如揚琴提前傳入中國,經歷唐朝諸位音樂大家的改造與發揚,不知道是否還會是如今的模樣。
好吧,歷史沒有假如,言歸正傳。
關于揚琴如何傳入我國,通常來說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較為普遍,是說明朝到了末期的時候,與外界的聯系日益增強,尤其是東南的沿海地區。隨著中國和西亞、東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揚琴便由中東的波斯等國家經海路進入我國。因為最初流行于廣東一帶,由此人們便推測出,揚琴是經廣東一帶登岸的。
還有一種說法,揚琴通過天山,由新疆經陸路傳入我國。
但無論哪種路徑吧,與其他樂器動輒就留有漢唐或更早時期的影像相比,揚琴的歷史掠影實在是太不久遠了。
先從記載來說,最早關于揚琴確切的記載是萬歷二十八年,明神宗宣利瑪竇入京覲見的時候。
見皇帝向來沒有空著手去的,利瑪竇自然也是遵從慣例,帶了一大車的見面禮。據《熙朝崇正集》記載,利瑪竇的貢品共有十九物三十一件,譬如時畫天主圣象壹幅,各色玻璃,自鳴鐘大小式架等。其中,便有大西洋琴壹張,此大西洋琴便是揚琴。
若論圖像的記載,那么最早的也要等到1663年了。琉球人喜名盛昭所著《沖繩與中國藝能》一書中有這樣的記錄:1663年,中國冊封使臣張學禮訪問琉球,在唱曲時使用了伴奏樂器洋琴、胡琴等。書里附了一張圖,樂手身穿明代服裝,手持兩支琴竹,擊打琴弦來演奏。
-2-
正是因為最初在廣東一帶流行,揚琴與地方音樂融合最緊密的當屬廣東音樂了。它不僅成為合奏中的主奏樂器,廣東音樂中的名曲,《旱天雷》、《倒垂簾》、《雨打芭蕉》等等,更是都會有揚琴的獨奏版本。
在廣東一帶落地生根之后,揚琴開始向內陸各地開枝散葉。流向各處之后,逐漸與當地的民間樂種相結合,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譬如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東北揚琴等。
揚琴自傳入我國,至今400多年的流傳與繁衍,之所以能如此枝繁葉茂,首先與它合群的性格有關。
揚琴音域寬廣、音量宏大,聲音雖然清亮,但個性不強。所以極適于與其他樂器融合,作伴奏或合奏之用。
流傳廣了,彈的人多了,慢慢才會有進階的發展,20世紀初,揚琴開始逐漸由伴奏、合奏之用出落而成獨奏樂器。
其次,揚琴在流傳與演進的過程中,逐漸被漢化改造,這對它融入我大漢民族的音樂體系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譬如,揚琴最初的擊弦工具是木制的琴槌,后來改造而采用竹制的琴鍵子。從木頭變為竹子,不僅是演奏手感、音色上的改變,更是漢民族文化滲透的結果。
還有,琴弦由易斷、不宜于定弦較高的銅質改為更加穩固的鋼絲質。以及形制上的變化,增加調弦、變調的音槽與滾軸等。
經歷過這樣的演變,揚琴雖是外來戶,卻在不斷漢化的過程中,褪去了“洋琴”的名字,逐漸變化而成了今天的揚琴。
-3-
要論知名度來說,揚琴絕不算是著名的民族樂器。可是從樂團的角度來看,揚琴又是至關重要的那一件。
鑒于這樣的反差,身為一名資深的樂團演奏者,我想來談談自己眼中的揚琴。
我第一次見到揚琴,是初一剛進樂團的時候。民族樂團的座位陣型會有區分,但是無論哪一種,揚琴永遠在最前排、正中央,穩坐中軸線。每次一合照,都是處于整個樂團簇擁著揚琴聲部的趕腳。
當然,有好處便有弊端。每次排練的時候揚琴永遠不敢開小差,坐在指揮眼皮子,兩只耳朵隨時都要豎起來。更可悲的是,每每指揮一登臺,揚琴總是被擋的那個。還能露出多少身影,只能被迫取決于指揮的身材。
當我第一次近距離來看這個樂器時,一種眩暈的感覺撲面而來。因為弦實在是太!多!了!
根本看不清楚有多少根,密密麻麻一大片。我試了幾下,講真,稍有個不慎,就會彈錯弦。難怪我從初中到研究生,十幾年樂團生涯里,所認識的彈揚琴之人一律戴著眼鏡。這樂器光看著就花眼,學的時候得多費視力啊。
而且弦多還引申出了一個麻煩,那就是調弦的痛苦。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玩笑,說小蜈蚣要出門,腳太多穿鞋穿了好久。每每聽到這個時候,我就會想到揚琴的調弦。
通常來說,一般樂器調弦論分鐘計算,而揚琴的調弦則要論小時。就算是修修補補的微調也可能要近半小時,完整調弦甚至要花費2個小時。實在是傷不起啊!
當然,這只是我對揚琴的初體驗。后來我在樂團里待得時間久了,慢慢發現了揚琴這門樂器高階的地方。除了本身的演奏之外,附帶功能實在是忒強大了。
第一,可作指揮。合奏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完整編制的樂團演奏,聲部齊全,配備指揮;還有一種是小樂隊的形式,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配備不同的樂器。這種小樂隊通常沒有指揮,那么靠誰來起頭、收尾呢?
便是揚琴。彈揚琴之人的手抬起就是指揮的預備拍,落下的一瞬便是起頭的信號,收尾亦是同理。曲目的中間,也可能會有段落的分割或氣口的留白,只要是涉及樂器對位,統一行進或停止的時候,都要靠揚琴來給信號。
第二,萬能大綠葉,伴奏小能手。一個樂器的獨奏,相對總是單薄了一些,于是便產生了伴奏的需要。
通常一說到伴奏,如果是小樂隊的形式,弦樂聲部二胡、中胡,彈撥聲部琵琶、阮,低音聲部大提琴,管樂聲部笙,打擊聲部鼓等都可能會視獨奏的樂器而有變化,但是唯一不變,且必備的,就是揚琴。如果有且只有一件樂器來伴奏的話,那么一定還是揚琴。
第三,彈撥聲部與打擊聲部,無縫銜接。揚琴在樂團中,雖屬彈撥聲部,但是由于其輪音的演奏技法與鼓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揚琴選手分分鐘就可以變成鼓手。
想象一下,打揚琴原本是一副端莊、嬌俏的女生形象,然后秒變狂野的鼓手范兒,這就是活脫脫一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模樣呀。
-4-
從樂器演奏方法的分類角度上來說,我國的民族樂器與西方樂器常常會有一種對應關系。
譬如中國的拉弦樂器二胡對應西方的小提琴,中國的彈撥樂器琵琶或阮對應西方的吉他,中國的吹管樂器竹笛對應西方的長笛等等。
但是,中國是沒有鍵盤類樂器的。與鋼琴相對應的,我們的民族樂器便是揚琴,被歸屬在了彈撥樂器之中。
揚琴與鋼琴的演奏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靠鍵子擊打琴弦發聲,只不過鋼琴的鍵子藏在了琴箱里,不被人所看到罷了。
如果說大部分的民族樂器都是我國獨有的。那么,揚琴便算是個異類。從波斯等中東國家的桑圖爾琴,到歐洲的杜西瑪,揚琴這個家族遍布全世界。
這個世界性的樂器流傳到了中國之后,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我國民族樂器中一抹靚麗的特色。
高曉松曾說,漢民族是最沒有音樂天賦的。但是,從樂器的角度來說其實不然。
我們的漢民族不僅創造了琴、箏等嫡出樂器,更以極大的包容性吸收和囊括了琵琶等一些少數民族樂器。
就連揚琴這樣的舶來品,依然可以進行漢化的改造,將其納入到民族的聲音之中。
所以,音樂還是不要以民族來論高下吧。
畢竟,創作出美好的樂器、演奏動聽的音樂,表達和傳播美才是音樂至高無上的追求,不是嗎?
如果你相中了我的文章,可以聯系我的大軍師扣舷喲,嘿嘿,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