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妖傳統與人類的贊歌
跟著榜單,今天來說一說可能是宮崎駿最綜合的作品《千與千尋》。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覺得電影導演都有自己的使命,或者闡述自己,或者闡述自己背后的文化。這兩者都很微妙,稍不留神就可能變成導演的自嗨,給觀影者設置了太多的理解障礙。在《千與千尋》中,你會看到日本傳統的泛神文化提煉出來的元素:河神、白龍、蟾蜍和無臉男。宮崎駿很好的把握著度,整部電影看下來,它們是千尋冒險故事的基礎,但沒有喧賓奪主。看完之后,感受到的,更多是千尋身上美好的品質:善良、勇氣和成長。
曾經大熱的《大魚海棠》也曾構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現代人能理解的故事。但過分強調背景和故事的不夠完善讓它變成了三不像。
在梳理整個故事的同時,我驚喜的發現,《千與千尋》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反派。為了要救回被湯婆婆變成豬的父母,千尋在湯婆婆的浴場工作。但從源頭上來看的話,是千尋的父母誤闖浴場,并擅自吃了為神明準備的食物而遭到了懲罰。千尋在浴場也做的很順利。湯婆婆眼中避之不及的腐蝕神,其實是河神受污染后的形態。靠著河神的萬金油,千尋救了被守護魔咒控制的白龍和癲狂的無臉男,最終通過了婆婆最后的考驗,讓父母重新做人。婆婆之所以不是大惡人,也許跟經營浴場的婆婆唯利是圖,犯不著跟一個人類小孩爭個你死我活。但直到最后,婆婆的刁難也并不困難。這樣的設定雖然會讓戲劇沖突少了分強烈,但也正是宮崎駿的溫柔所在:從不討論尖銳的困境,而是講述人身上原本品德的誕生與成長。
關于無臉男
看完《千與千尋》后,相信不少人對配角無臉男印象深刻,對它的喜愛,甚至可能多于主角千尋。在故事的世界觀中,無臉男是另類。以泛神論為前提,湯婆婆的浴場,服務的是萬千生靈的「神明」。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從湯婆婆收獲的金銀財寶和硬著頭皮接待腐蝕神這兩點,足夠從側面得出這個結論。
在電影的開頭,無臉男并沒有進入浴場,從后面無臉男大鬧浴場,婆婆口中得出,無臉男并非位列仙班,而是一個「妖怪」,身份上的差異,阻止了無臉男進入浴場。從河神身上,看到的是對環境污染的抗訴,這并沒有大篇幅敘述,這么考慮可能是因為這不是電影的重點。
而無臉男則是另外一種現代生活的映射:它孤獨,渴望獲得認同,笨拙的證明自己。孤獨并不是現代生活才出現,但在這個時代卻被放大和強調,不少觀眾(包括我)從無臉男身上看到了自己。有著回避型的一臉類型,試圖獲得那些在自己身上稀缺的美好感情,但又害怕失去,害怕拒絕。
作為一只妖怪,無臉男通過吞下了會說話的青蛙才學會了說話。它是一個質樸純粹的嬰孩,一開始變出牌子幫助千尋,后來學會變金子。這也是無臉男的矛盾:它可以變出任何別人想要的,但變不出自己想要的,即他人的溫暖和認可。千尋在前往錢婆婆路上提到,無臉男在浴場會變壞的。在那樣的壞境下,對于沒有是非判斷的無臉男,可能面對的只有沒有盡頭的循環吧,所以最后千尋帶著它來到錢婆婆那里。
人類的成長
電影技術發展至今,特別是動畫電影,獨特的世界觀是吸引人觀看的引子,但優秀的故事和表達的主題才是讓人津津有味看下去的核心。具體到《千與千尋》,無論是神妖,還是千尋的冒險,都是為了中心思想而服務的。那么,《千與千尋》最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呢?
在我看來,是堅守初心的成長。在宮崎駿的電影中,尤其《千與千尋》,選用的是女性小孩作為主角。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中,女性是柔弱的,敏感的,猶豫的,膽怯的,需要幫助的。但在電影中,千尋在度過了一開始的驚訝之后,便開始展現自己堅強、勇敢。這也同千尋的設定相吻合——在神妖世界中,它是唯一的人類。遇到困難,千尋能排除困難,干脆利落的解決。不單單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她還會幫助別人。雖然千尋不是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但她拯救了自己的父母還有白龍,在她自己小小的世界中,她就是英雄,只不過她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而已。
千尋更像生活中的我們,遇到事情會害怕,會恐懼。但要記得,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不斷向前,不回頭。
最后,《千與千尋》的英文翻譯是spirited away,在我的理解就是神游,整部電影更像是千尋做的一場夢,而父母渾然不知,一起冒險的伙伴也沒有機會能見到,所有的一切,都缺少了真實的證明,成為了深刻在靈魂中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