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分析】孩子感覺好才能夠做的好!
一直以來我對這個部分,都有保留意見,因為從小的時候我們都被教育著,如果做了不好的事情就需要被懲罰,這樣就可以讓大腦記住,下次就不做這樣的事情了。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部分,雖然已經開始踐行正面管教將近一年了,但是我還是保留了懲罰部分。
我一直有困惑,為什么“感覺好,才能夠做的好”!直到遇到《幸福腦》,這本書;從腦科學的角度,對于這個部分有所解釋。深層邊緣系統被很多“幸福和甜蜜”充滿,那么慢慢的這個部分儲存了越來越多的積極的心態;儲存美好的記憶可以讓大腦深層邊緣系統更健康。當遇到問題時,大腦會同時出現正面和負面的想法;但是更多的正面會去修復負面想法。內心的渴望可以激活內心的多巴胺;渴望是內心系統真正的需要;想要是可以激活阿片系統,阿片系統是永遠不會被滿足!
【案例分析】一直覺得孩子玩一些塑料變形金剛玩具,對于孩子的成長沒什么好處,但是我發現了孩子有了依賴性;那我要如何讓孩子脫離這個玩具的吸引力,而為什么孩子會這么喜歡這個玩具并且如此依賴;我以前采取的是懲罰方式,我會說再玩玩具,就給你扔掉;孩子對于玩具的依賴并沒有減少;而且在吼孩子的時候,他情緒反抗很大,對我也是開始攻擊,兩個人馬上進入了“權利之爭”,后來我發現了,他可能玩玩具的時候感覺好,還有就是玩具可以給他帶來安全感。他如果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之中也會拿著玩具。所以沿著這個方向去發展,我想能不能給他找到能夠讓自己感覺好的其他方式。我就找了一些木頭,然后買了一些木工工具;這下子,一發不可收拾,每天都開始釘釘釘釘....玩的不亦樂乎。他會主動的研究各種木匠工具如何使用,并且很耐心的去鋸木頭,一直把它鋸斷!也會主動的去那個屬于他的木匠天地,去擺弄著一些小木頭。
【啟發】孩子感覺好才能做的好VS懲罰能夠讓孩子長記性。那么怎樣才能夠讓孩子感覺好,當然一味的妥協,滿足孩子的所有的想要,比如糖果,玩具,等等;是不可取的,積極引導孩子內心的渴望,渴望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通過正確的途徑引導歸屬感和價值感,而不是四個錯誤目的,通過為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幫助他人找到價值感,通過在集體中彼此協作,與團體內建立水平關系的溝通和交流模式。這些是想要而不是需要的部分,適當的引導想要的部分,如:游戲、糖果甚至是電視,打游戲!對于想要的部分是可以去追求和滿足的,想要的部分有物質部分和情緒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