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上海給客戶培訓,下班后跟愛人(Mavis)視頻,說她在廚房做飯時,兩個兒子在陽臺上拉著簾子偷偷打游戲,抓了個現行。
Mavis 對孩子進行了批評教育,告訴他們要打游戲必須先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包括編程、英語、美術和語文等課程。
我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
學習歸學習,游戲歸游戲,不要兩件事情攪在一起說。
Mavis 急了,提出了幾點擔心:
一是孩子沒有成本意識,花這么多錢報的課,說不上就不上了,以后還報不報?
二是當初報課時是他們自己要報,現在遇到困難就放棄,會不會養成輕易放棄的習慣?
三是我現在不盯著他們學習,以后你會不會怨我沒把孩子教育好?
四是你覺得這樣不好,那你說說要不要管,該怎么管?
我也急了:
第一,他們還沒上小學,如果非要在學習和玩耍之間做個排序,我認為玩更重要;
第二,他們玩的是 Switch 上的編程游戲,本身也是在學習;
第三,學習完才能玩游戲,那以后對他們來說,學習成了手段,游戲才是目的,學習是痛苦的,游戲是快樂的,這會破壞孩子的學習動機;
第四,假設你買了個面包,外面挺好吃,吃到里邊兒發現不好吃了,你也要硬著頭皮吃完嗎?
第五,現在對待孩子的學習,就壓力這么大,以后上小學中學了,我們可怎么辦?
說這些的同時,我意識到了,我對孩子的教育關注不足,是導致了她焦慮原因。
我們干 IT 的,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就不多,在僅有的陪伴時間里,肯定是想要扮演一位慈父的角色。
這就導致了母親的角色很尷尬,每天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24 小時不下班,跟孩子相處的多,教訓孩子就多,不知不覺地,就讓孩子覺得「事兒媽」,「嘮叨」,還是爸爸好。
結果費力不討好,孩子跟爸爸更親,擱誰都覺得委屈難受想哭。
于是我讓 Mavis 把手機給兒子,跟他們進行了嚴肅的談話:
- 媽媽說你們在陽臺上拉著簾子玩游戲,是嗎?
- 在我們家是不允許玩游戲的么?我們買了游戲機和游戲卡,就是可以玩的呀。
- 你們玩游戲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呢?
- 如果你覺得一件事情要偷偷地做?是不是你也認為這件事情是不該做的?
- 如果你認為不該做,就不要做。
- 你認為該做,就要跟大人講道理,光明正大地做。
然后我還說了一些他們現在可能還不完全能理解的話:
你們如果認為不該做,又控制不住自己,偷偷地做了,那你會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自尊心會減弱。
連自己都控制不了,以后就控制不了任何事物,只會被別人控制。
掛掉電話后,我一路回酒店,一路復盤。
等回到酒店再跟 Mavis 通話,她說剛剛跟孩子聊了學習的事:
- 你們喜不喜歡現在學習的課程?
- 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
- 以前喜歡的,現在怎么不喜歡了?
孩子說我喜歡編程課,美術課有點無聊,英語課太難了。
Mavis 說跟老師申請降低難度。
我覺得 Mavis 的反思和改進太快了,給了她大大的??
第二天,跟朋友聊起這事,他說我一開始沒有肯定 Mavis 的意圖,直接否定了她的做法,激起了她的防御心理,所以我們才會爭吵起來。
是的,說的太對了,薩提亞說過:
當兩個人沖突的時候,他們的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不同。所以要先認可對方的意圖,對方才會心平氣和地跟你探討實現手段。
這次爭吵,促進了我的反思的成長,特意記錄下來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