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以后看了不少嬰兒護理和喂養的書籍和文章,里面有真知灼見,也不少東拼西湊、博人眼球的觀點。這都沒什么,畢竟很多人以此謀生。但最近看到一些網文,文字拾人牙慧就算了,竟然打著科學喂養的旗號,鼓吹教條版喂養方法誤導新手麻麻。
越來越多的麻麻意識到母親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決定自己帶娃而不再假以他人之手,這是好現象。但新手上路,總是會遇到各種未知情況,光是寶寶哭了、鬧夜、放床上哭抱手上睡這一最常見情況就能讓新手麻麻們驚慌失措。很多偽科普文章就出來了,看過最離譜的一篇是號稱要規律喂養寶寶,主張對新生兒和2-3月的小嬰兒實行每天7am,10am,1pm,4pm,7pm喂奶。
這個愿望是好的,但做過麻麻的都知道,新生兒是按需喂養,換句話說她餓了就得喂,這么小的人兒還不知道什么是規律,而且每個孩子不一樣,有的食量大些需要喂養的頻次高些;有的確實在2-3月的時候能引導養成這一規律。但如果教條的讓每個孩子都按照這個規則走,吃虧的一定是自己的寶寶,大人也跟著受累。
以小太陽為例,因為早產從保溫箱回家時,醫院叮囑:她的喝奶量只有18-20毫升/次,必須2小時喂一次。身邊的麻麻們也告訴我新生兒必須2小時喂一次。回家后我嚴格按照醫囑來,卻發現回來她就一直睡覺,2小時到了怎么都弄不醒,就算是費勁弄醒了她也不喝奶,很快又會睡著。第一、二天我就在想辦法弄醒她、擔心她喝不飽影響追重的惶恐中度過,搞得自己也是寢食難安、焦脆不堪。第三天我的直覺告訴我可以試試讓她睡到自然醒再喂,她再小也是有感知的生命,求生是本能,餓了自然會醒來找食物。果然,通過一天的觀察我發現,每隔3-4小時她就會自覺醒來一次,這時候喂奶就非常順利。
從此我就不再管那勞什子的新生兒2小時一次、一天12次的喂養規則了。通過不到一周的觀察總結,我就摸清了小太陽喝奶、便便、哭鬧等等方面的成長規律并專門拿了一個筆記本記錄下來,然后照著規律來照顧她做的就得心應手。
我也是個新手麻麻,小太陽現在還不到2個月大,還是個早產寶寶。在小太陽出生前從來沒帶娃經歷的我硬是自己一手獨自扛起了帶娃“重任”,第一次給這個出生體重只有1.75千克的小人兒換尿不濕時,握著她小胳膊小腿的手都止不住發抖,緊張到全身汗濕,生怕會傷著她。就連母乳喂奶的姿勢都是自己抱著她按照度娘的圖片自學的。但就是這樣,毫無經驗的我也把娃照顧的挺好,吃喝拉撒生長發育全部都在正常狀態。
從自身的經歷來說,我覺得帶娃沒那么復雜,寶寶哭鬧無非就是:餓了、便了、脹氣了或者腸絞痛(被線頭纏住身體某個部位、沒睡醒等也有可能,但這些情況非常少見)。
其實這三個問題很好解決。喂奶時讓寶寶吸母乳每邊至少15分鐘,一次至少排空一邊乳房,就可以解決餓的問題。有些純母乳喂養的麻麻不知道寶寶一頓的喝奶量是多少。這個也很容易解決,一天中找一頓奶不直接喂,而是用吸奶器把母乳吸出來裝進奶瓶喂,這樣就能觀察寶寶的喝奶量了。
至于脹氣和腸絞痛的問題,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狀況,到寶寶3-6個月大的時候會自行消失,無需過度擔心。因為嬰幼兒腸道和神經發育不成熟,腸內氣體不能順利排出就形成了腸絞痛的基礎。脹氣或腸絞痛的表現是寶寶小臉憋的通紅、全身攢著勁,會不定時哭鬧,有時哭鬧還很兇需要大人抱著睡。這一情況無法根除,只能減輕。方法有:抱緊寶寶、盡量吸允喂奶或者喝西甲硅油。我自己用的最多效果最好的是趴著袋鼠抱。每次喝完奶就讓小太陽趴在胸口袋鼠抱拍嗝20-30分鐘,這樣不僅能減少脹氣的出現還有利于親子關系的提升。
袋鼠抱更是世界范圍內都提倡的新生兒護理方式,可以顯著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哥倫比亞新研究發現,長時間對嬰幼兒進行袋鼠抱護理可以讓他們20年后仍然受益。這些接受袋鼠抱護理的嬰兒長大后通常不會輟學,平均工資相對更高,出現多動癥或攻擊行為的風險更低,成年后其大腦也相對更大,讓孩子在社交和行為方面都有優勢。
嘮叨了這么多,只是想跟新手麻麻們分享:做麻麻、帶孩子其實沒那么恐怖也沒那么復雜,身為女性做麻麻是我們天生的本領。我們只要跟著自己的本能、直覺去做就好。牢記每個寶寶特性都不一樣,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只要用心觀察,不用一周的時間我們都能總結出自己寶寶的規律,然后順著他的規律照看就能事半功倍。我們要學科學的育兒方法但絕不生搬教條的育兒規則套到自己寶寶身上。因為育兒就跟吃飯一樣是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