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參與【人生關鍵字】系列征文第五期【悟】主題征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關于悟,個人認為有兩個渠道,一個是自己歷練后的領會,另一個是從別人的經歷中獲得。
今天講得是老公認識的一個做生意朋友的故事,故事追溯到二十多年前。
那時他的公司才籌建好,落戶在離城市十幾里的郊區村莊中,生意也剛剛上了正軌。
那年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大雨天,村里的學校坍塌了,一夜間孩子們面臨失學的困境,蓋新校舍需要層層申請經費,得時間,得費諸多周折,關鍵是幾百個孩子上學問題這一天天的拖不起。
危難之下,他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捐資為村里蓋一所學校,資金解決了,廠里有現成的工人,加班加點,一座新學校很快建成了,孩子們也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
眼前的困難解決了,但村里的父母官村長,村支書犯難了,說人家做生意掙得也是辛苦錢,出門在外的也不容易,一下子花了50萬,關鍵是村里也沒什么來錢的地方,怎么還得上,最后商定把學校舊址的那塊地給他,作為補償點,商量妥后,馬上實施。
但是被拒絕了,原因是本人初衷是不能看著孩子們沒學上,也沒求回報。
一年一年,時間過得很快,十年時光飛逝,村里的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在還錢和轉讓地這事上,一直沒有懈怠,那年村里又派人來說,要不把那塊地換成宅基地,個人蓋個房什么的方便,在盛情難卻下,那個朋友接受了,從此他就有了七畝地的宅基地。
人到中年后,有一處院子,蓋幾間房,種點花花草草,種點瓜果蔬菜,辟出茶舍什么了,閑時邀三五好友品茗打牌,有歸屬感,也是很多人的夢想。
于是在那七畝地上,他就這樣做了,蓋了房子,做了綠化,種了地,也辟間茶舍,有建了一個魚塘,遠遠望去,無論從氣勢到規劃,儼然成了一處風景。
而隨著土地增值空間的一路飆升,周邊商業區的擴建,住宅樓盤的開發,那七畝地所在的區域,地價早已不知翻出當年50萬的多少倍。
而他的故事還在繼續著。
偶爾,老公他們一幫朋友會受邀去他那里小聚,也實現了自給自足,去地里摘了菜,捕了魚,炒幾盤時令的菜,再喝幾盞小酒,邊吃邊聊,那個愜意,老公到現在說起來都意猶未盡,席間,在喝煲得菌湯時,他說這是他資助了白內障手術醫療項目,這是青海那面村民送來的,純天然野生的,也引得朋友們一頓美贊,一是夸他有愛心,再就是夸菌湯鮮香味正。
與數目寵大的捐贈資金相比,這一份來自遠方的山貨可能份量有些輕,但是他從中體味的快樂,還有說與朋友們時的幸福感,卻無與倫比。
那日,臨走時,他還為每個到客的朋友贈了一袋食鹽,據說也是從遠方寄來的。
寫到這里,不免發些小感,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報怨:
有人說,生活很艱難,自己一路披荊斬棘,收獲很少,甚至顆粒無收;
有人說,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可是到如今,仕途無望,余糧不足,感覺生活總在辜負自己;
有人說,總想著走得快一些,結交的朋友多一些,可是發現快了步子不扎實,朋友多了魚龍混雜的,到頭分不清究竟是自己識人不清,還得怎么地,反倒覺得路卻越來越窄了。
其實通過讀別人的故事,也不難找到答案。
可能如愿以償是意外,事與愿違才是人生常態。人人所期盼的美好,未必都在最渴望的時候降臨。也不是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會立刻有所回報。
但是也一定請相信,
所有的光芒,都需要時間,才能被看到。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給時間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