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次在知乎上遇到王曉峰這個人,當時的title是Uber上海區總經理,在問答中與用戶互懟,甚至還有人專門開了個“黑王曉峰專用號”,甚是有意思。幾年后他在微博高調宣布離開Uber,加入摩拜。按照當時對他的印象,不以為然。而又兩年后的今天,某天聽了「得到」上他的一次分享,再次顛覆了我對共享單車行業的認知,同樣對其人也有了全新認識。
共享經濟已不再是最風口的今天,單車這一形態似乎不知不覺間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一線城市里草叢車站和垃圾桶旁隨處可見的各色車子,偶爾到大學城開始驚嘆現在的孩子們已不再擔心買新車被盜了。許久不騎車的我才后知后覺:共享單車已像當年的打車大潮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了。
歷史似乎在驚人地重現
前不久的一天,分別接到“ofo”和“摩拜”、“哈羅”的營銷短信——貌似之前從未有過的營銷活動——100%以上的充返活動的開啟。并且在我只安裝了這三款單車app的情況下,他們在同一天內給我發來同一種活動。我警覺的知道,共享單車的大戰,正式打響了。
當晚發了公眾號消息,給了這樣兩個解讀:
1、經歷了多家競爭、多城入駐、多次跟zf部分的抗爭,小寡頭格局已差不多形成,新一輪更殘酷的競爭即將打響。參照當年百團大戰和“滴的”大戰的歷史,幾家較大的單車會開始一輪補貼燒錢的陣仗。
2、又可能,資本已經很難支持大量鋪貨的單車行業了,需要新的“民間資本”注入,同時用這批閑散資金做點有“意義的事兒”?,F在從多渠道的評論看來,這個分析是對的。
這些年經歷了“百團大戰”“滴的大戰”“直播大戰”…之后,又一輪單車大戰的開始,從看客的角度來講,已有點麻木。甚至覺得,不用看開頭,就能預知到結尾,甚至想說,能不能換個有意思的橋段,不要一遍遍的重演歷史了。資本的沖動性和風口的周期性,推動著整個行業事件的發展。不知今后會留下幾家寡頭競爭,只愿這場重演的劇情,能多一點給后人們的經驗,而不是周而復始的欺耍消費者。
解決最后5km之痛
轉述王曉峰的分享,共享單車的需求是這樣被發現的:
在大城市,人們每天出行的次數中,大概有1/3的比例是小于5公里的。這部分路程和場景,往往會覺得走路遠,而打車貴且不方便——這就是單車場景的原始痛點——似乎每個人都會有從公交站/地鐵口到家里/公司等小區間的出行困難。而如果選擇一種最合適的短途出行方式,應該是騎車了,在泱泱自行車大國中,幾乎人人從小就會騎車,根據數據統計,中國人一生平均每個人要騎過4輛不同的自行車——這說明用戶的門檻低,而且普及度極高。但問題來了,城市中,在騎車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天氣冷或是下雨,不方便,因為??坷щy,上鎖也不安全,傳統的租用自行車要么質押復雜,要么因為固定車樁,導致高峰期難以停車或是取不到車。所以,既有痛點,又有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場景有搞頭了。
因此,在產品設計層面上,摩拜對于自行車產品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堅持:免維護,智能鎖,高質量。
免維護:不惜成本使用實心胎,完全規避了打起和對輪胎的維護成本;
智能鎖:通過掃碼這種已被國人熟知且方便的交互方式,加上GPS芯片,加上騎車自發電系統。一套智能鎖中,包含了多項成熟的科技應用,通過一次性成本投入而降低后續長遠的困擾;
高質量:采用鋁作為主材,輕量、亮色系、時尚而酷炫,更易打動年輕人。
以上,是摩拜的分析思路和通過三種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手法。果不其然,因為切入市場早而巧,也因為恰到好處的打動了用戶,一發即火。
賺錢的迷思
剛開始接觸到這個業態時,我竟持鄙夷的態度——小破車為什么要做,在最不缺盜車賊的我朝,還能指望賺到錢嗎?而近來愈發激烈的“官民”之車掙,也頗有當年zf與滴滴快的的關系一般(縱然時至今日網約車依舊被zf的一只爪子壓在掌心下),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開始干預和“干預”著。
細心想來,共享單車還是有之商業價值,再與友人商討想來,這其中還有點意思,與大家分享:
B2C交易盈利:假定一輛車如果費用是1500元,自然折舊周期是4年,那么每年的折舊成本是不到400元,每天大約1元。如果再算上投放、維護、損壞、偷盜等運營成本,一輛車每天的運營成本大約可以是2-3元。如果每次騎行的費用是1元,那么如果每天每輛車被騎3次,則可以打平成本,高于3次則可以盈利;
押金金融盈利:字面理解即可,假定1000w用戶,每個人押金200,平均資金沉淀時間在3個月,那么一年下來這部分相對固定的資金所產生的金融利潤甚至都可以上億元;
C2C多邊交易盈利:假如摩拜開始做個人間的共享單車,自己有車但不會天天騎的用戶,將自己的車通過平臺共享出來,平臺用智能鎖等設備幫助其共享出去,并與上游的C分賬,這其中既能拓展平臺的車輛保有量,又能讓個體C賺到閑置的錢;
數據盈利:基于個體的行為中,完全可以挖掘出商業價值,例如可以從豐富的數據里分析得到一個信息,每天中午在中關村騎行的用戶中,大約有10%可能會在午餐后買杯奶茶。那么對品牌與選址就有了更精準的參考價值。同時ofo與滴滴的關系,現在看來也能做很多事,例如選出騎車用戶中的潛力股,幫助日后向4S店轉化可能的營銷對象等;
增值盈利:一種很傳統但容易被遺忘的商業手段——會員。Uber在國外早已開始做??陀媱潱杖∫欢〞M,可以免費或低價的享受服務。甚至增加更多的保障和利益內容,想象力空間巨大。
如果還有明天
說到這里,還想歪歪一下日后的可能性,畢竟,一個重演的歷史,我們也希望它能玩出不同的花來,帶給后來者的不是覆轍,而是更多的空間和看到未來的可能性吧:
未來的商業價值:
推動社會征信:租車也是信用積累的一個場景,與芝麻信用合作,可以免押金,也可以反響推動信用分的積累。
數據與地圖提供商:與滴滴Uber類似的,可以在授權的情況下,收集用戶軌跡,幫助數據的挖掘和地圖信息的積累。
移動廣告:車即廣告載體,相信騎車租車過程中的廣告植入一定不遠可見。
出行行業未來的趨勢:
大數據幫助降低成本:大數據和算法的存在,勢必會提升個體和整體的出行效率,降低社會的出行總成本,并在這個進化的過程當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存在的方式和價值。
改變短途出行方式,變的更健康:短途出行的痛點,滴滴用汽車暫時解決不了,而共享單車可以像物流快遞行業的最后一公里一樣,被順暢平滑的解決,同時也鼓勵人們,用更健康的方式活著。
回過頭來想,為什么最近作為一個產品公眾號的我,喜歡分析行業、探討流行的風口趨勢。而不是沉下心來侃侃一款產品該怎么設計,評一評某某家的產品做的如何??吹揭痪湓捝跤X有理,與所有產品和產品相關的人們分享:
對于產品經理而言,不懂得商業模式,就只能是一個初級的產品功能設計者。
以上。部分內容來自行業分析和「得到」app,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