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歷史,只說故事。大家好,我是講故事的呂秀才。
我們今天講意外的賢君——劉恒。為什么說劉恒當皇帝是個意外,按照正常的軌跡,他的哥哥劉盈當了太子當了皇帝,劉盈死后,皇帝再傳給劉盈的兒子,劉盈的孫子,可能劉恒就和皇帝越走越遠,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可能成為皇帝。但是我們說這呂后死后,呂氏亂國,劉氏諸王群起而攻之。
最后劉氏戰勝了呂氏,皇權就又回到了劉氏手中,回到劉氏手中之后,大臣們就開始分析,說這另立新君,因為漢少帝,西漢后少帝劉恭,他不是劉盈的親生兒子,是呂雉騙大家的,所以劉弘也不能當皇帝,大家就需要另立新君,另立新君就非常幸運的選到了代王劉恒的身上,漢文帝劉恒開啟了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盛世都講什么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的戰亂,老百姓也過上了小康的生活,所以這劉恒就被大家尊為賢君。劉恒出生于公元前的202年,他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這里必須要說一下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叫薄姬。
薄姬原來是魏王,這個魏王魏豹,這魏王不是戰國時期那魏王,是秦末起義時期魏國的貴族,又復國之后自立的這一個魏王。這魏王魏豹的一個妾,后來這位魏王魏豹報被劉邦打敗,被打敗之后,他的這些妻妾就都被劉邦給沒收了,劉邦覺得說我打敗你了,那你的一切都是我的,薄姬就成了劉邦的一個仆人,但是后來這劉邦就相中她了,劉邦覺得這薄姬還有幾分姿色,薄姬也挺爭氣,給劉邦生一兒子,這兒子誰就是劉恒。
但是后來劉邦就不太寵愛她,我們知道劉邦就欺負人,就不是很寵愛她。為什么說要著重的說一下這薄姬。劉恒能夠成為帝王,劉恒能夠治理好天下,和他的母親薄姬是分不開的。劉恒的母親身上最大的優點就是懂得忍讓,低調做人,這也是她傳遞給劉恒的。
有一個小故事就是在皇宮的時候劉恒很小,劉邦的一群皇子就開始搶雞肉吃,一個燒雞,大家就開始搶食雞肉,劉恒因為這母親從小教他,教他這個忍讓低調,所以劉恒這孩子也比較悶,不敢上前,沒搶到,最后別人都搶了,他得到一什么,得到一雞屁股,就得到一雞屁股,其它的雞肉都被人搶走,得到一雞屁股的這劉恒就非常沮喪地來到了母親身邊,他就跟母親抱怨說,娘您能不能給我買一個整只的燒雞吃,我搶不過他們,好的地方好的東西都被他們搶走了!劉恒很小,這個時候薄姬就安慰自己的兒子說,孩子娘告訴你這不是雞屁股,你看它是一個雞屁股,其實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后福,而且告訴孩子說:“不與人爭,必得后福。”
薄姬作為一個母親,的確是一個出色的母親,最起碼他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是非常出色,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劉恒八歲的時候,就被劉邦封為了代王,這母子倆就都去了晉陽,也就是山西太原,因為當時晉陽是代國的都城。八歲按理說這個年紀挺小的,年紀挺小的,可以和母親在長安再待幾年,但是劉邦的確是不喜歡薄姬,可能也不是很喜歡這代王劉恒。就把這娘倆給打發了,其實也是挺好的,最起碼這娘倆躲過了很多是是非非,也躲過了很多兇險。劉邦對戚夫人和劉如意寵愛有加的時候,她們母子倆就在代國安心地低調地待著,那么呂后在長安弄得血雨腥風的時候,他們娘倆還在代國低調的待著!
可能所有人都把他們娘倆給忘了,說這天下還有這娘倆,沒有想到,壓根沒就沒有想過他們,當然了也沒有人會覺得她們母子倆會成為最后的贏家!剿滅呂氏之后,大臣們就商議,商議決定最后迎代王入宮繼位,這大臣就派出代表去這晉陽山西太原,上太原從長安一路到山西太原迎接劉恒入宮,這劉恒母子倆在晉陽城頭。看到遠遠的來了一隊使者,這母子倆就心驚,他們的想法是什么?是不是宮廷斗爭牽扯到了她們。這個時候,對于他們娘倆來講內心是崩潰的,特別是劉恒,內心是崩潰的。隱忍吶,這么多年逃命,這個你們怎么折騰我們都不出聲,我們就悄沒聲地在這趴著,結果還是大禍臨頭了,當劉恒得知這一隊人不是降罪于他的,是干什么的,是迎他做新君的,迎他去做皇帝的!
劉恒當時就嚇傻了,因為劉恒遺傳了他母親的優良傳統,就是小心謹慎,低調做人!劉恒最開始他就不相信,說這一定是計謀,你要不然就是呂氏的計謀,要不然就是劉氏的哪個王侯的計謀,他們把我騙過去就是要殺了我。我不去,我不去。這來接劉恒的大臣,就再三的澄清,說代王您吶您去干什么,讓您當皇帝,拯救蒼生,匡扶社稷,我們真不是騙您的。這劉恒還是不信,就找自己的謀士去商議,大家就商議說這是不是真的。這謀士嘛,大家說這都非常有文化,文韜武略的無所不能,天文地理的無所不知,最后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謀士們,最后得出一個結論,說用一個高科技的方法,來確定我們到底去不去長安,什么高科技的方法就是龜甲占卜!
大家不要笑,在那個年代這龜甲占卜,絕對就是高科技,高科技手段操作完之后顯示的結果是什么,說可以去長安當皇帝,這是真的。那信奉高科技的劉恒就起程了,前來迎接這大臣,就跟著劉恒一起往回走,往長安走。他就一路就發現劉恒,怎么走得這么慢,他就勸,說大王您快點走,您快點走。越催他劉恒走得越慢,為什么?因為他在等他的舅舅,他的舅舅薄昭,已經在他的前面趕往長安了,他得等舅舅回來,回來干什么,證實說長安是安全的,他才能往前去。沒過多長時間舅舅回來了,劉恒正常往前走,走走走,這劉恒心里又不放心,他又派出人去打探,這回不是明著去的,是偷著去的,打探回來之后,還是告訴劉恒沒有危險可以走;劉恒走一走,反正就是他又不放心,總之就是走了幾十里地,劉恒就得派出人去打探,就這么慢慢悠悠的走著,這總算離長安已經非常近了,這劉恒就停了下來。
他又派出了一小股先頭部隊,說你們這些人你們先進城,你們進城之后速向我報來,然后我在進城,那么先頭部隊回報說長安沒問題,都在迎接您登基做皇帝。劉恒還是不放心,謹小慎微,慢慢悠悠得,非常小心翼翼地就往城門口走,劉恒就看到這城門口黑壓壓的跪了一大片大臣,恭迎劉恒,恭迎新君,劉恒左顧右看,這時候沒辦法了。對于他來講那就只能硬著頭皮進城了,劉恒就在大家的簇擁下進城了,一直到自己被穿上了龍袍,戴上了皇冠,放到了寶座之上。這劉恒才覺得這事兒八成是真的,他往寶座上一坐,下面開始三呼萬歲,這劉恒懸著幾個月的心總算放下來了,這一切都是真的! 都是真的還得相信高科技,還得相信龜甲占卜高科技。
劉恒繼位之后,陸續又平定了幾次王侯的叛亂,同時他開始對擁立他的這些有功之臣大加封賞,其實目的很簡單,就是穩固自己的統治。自己必定是個外來戶,要穩固統治,同時劉恒開始與民休息,輕徭薄賦就是減負,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他在文化領域以黃老之術以道家治天下。劉恒和母親也都是生活得十分簡樸,雖然當了皇帝,但是劉恒和母親生活的都非常簡樸,他們只穿粗布做的衣服,就是破了我就打個補丁接著穿,同時劉恒廣開言路,禮賢下士,有帝王以來,劉恒的這所作所為絕對是算得上一股清流了,他被當世之人和后人都大加贊賞。?
史書記載,在西漢末年,這叛亂的赤眉軍他們攻入了長安,洗劫了皇陵,整個西漢皇陵之中只有劉恒的陵墓沒有被破壞,因為這赤眉軍的領導說,劉恒漢文帝劉恒是我非常敬重的人,而且劉恒在位時期,他解決了一個外戚干政的問題,比如說他的舅舅,我們提到了給他打前站的舅舅薄昭,薄昭那是統兵之才,劉恒得了天下之后,薄昭自然就當上了大將軍。但是當了將軍的這薄昭不但經常出言不遜,和同僚關系不好,總欺負人,而且對皇帝也很不敬,有事沒事的人前人后的叫皇帝劉恒的小名,當然這皇帝劉恒小名叫什么我不太清楚,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
那么劉恒覺得這個舅舅可能就日漸做大了一個隱患,有一次薄昭就殺死了一個皇帝的使者,這薄昭還不來認錯,他覺得一個使者能怎么樣?殺了就殺了,皇帝是我親外甥,皇帝能把我怎么樣?結果皇帝就給他下了一道旨,漢文帝劉恒就給舅舅薄昭下一道旨,說什么?說殺人償命。
薄昭拿到這道圣旨,薄昭就不相信,說這不可能,肯定是別人偽造,要不然就是我的外甥跟我開了一玩笑,他都不相信,其實這個時候可能劉恒也沒有想殺他。但是薄昭都已經這種情況,還沒有進宮去向文帝劉恒解釋這個事情,或者說賠禮道歉,他沒有做任何善后的事情,他就覺得無所謂,殺了就殺了,能怎么樣?我是皇帝的親舅舅,誰能把我怎么樣?
結果這漢文帝,等了幾天發現他這舅舅也沒有動靜,文帝就生氣,生氣的文帝做了一件事兒,他做了什么事,他讓所有的大臣披麻戴孝,穿著喪服去薄昭家。去薄昭家干什么,去哭靈,去給誰哭靈,給薄昭哭靈。這大臣都尊皇帝的命令都來到薄昭家,這哭的這一個慘,我們講叫如喪考妣,哭的這么慘,這薄昭還活著,薄昭說,好你個小劉恒,我這外甥夠狠的,看來是真想殺我,薄昭其實這個時候如果說他去求求劉恒,或者說去求求自己的姐姐薄姬,可能也就沒什么事兒了。
但是這薄昭也挺犟,他就想到以往自己為劉恒出生入死的。結果自己親外甥這么對自己,這薄昭就是含恨而死,薄昭就自殺了,所以劉恒就通過這個事情減除了母親薄氏一族的外戚勢力。除了說母親有外戚勢力,這皇后一門其實也有外戚勢力,這時候皇后是誰,就是未來大名鼎鼎的竇太后,當然這時候是竇皇后——竇漪房,話說這竇漪房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和哥哥,兄弟三人抱頭痛哭,這劉恒一看,劉恒這人可能也是這么寵愛的女人,找到了自己的弟弟和哥哥喜極而泣,這劉恒自己也掉下了感動的淚水,據說身邊什么宮女太監都哭了!
?這哭了歸哭了,這人一哭動情緒就感動,感動了之后,劉恒說什么我這大舅哥和小舅子這兩個人封官,竇漪房這個時候其實很聰明,呂氏亂國這才幾年,如果這個時候冒然的就讓自己的哥哥弟弟去當官,冒的風險太大,大臣們也不會同意。竇漪房就跟劉恒說,說我哥哥弟弟都沒讀過書,他們沒有文化,你封他們當官不合適,他們也沒有那個能力去當官。
這時候劉恒真的自己說出來的話,說出來之后他自己也后悔,當時這頭腦一熱就說出來,因為感動。竇漪房推辭了一下,劉恒就說皇后的確是識大體,但是找到了失散的哥哥和弟弟,這是一件喜事,我多給他們一些錢財,然后每人給一大宅子,以后就讓他們過錦衣玉食的日子。這樣一來自己的皇后就是竇漪房,這一派的外戚也被劉恒給排除掉.
我們說這劉恒也是一個禮賢下士的人。劉恒他重用了賈誼,賈誼是誰,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一篇文言文叫過秦論,過秦論的作者就是賈誼。才華橫溢的賈誼,在21歲的時候就被劉恒封了一個學位,劉恒封給賈誼一個什么學位——博士學位,?之后還封了一個官位叫太中大夫,前期賈誼為文帝劉恒出了很多治國理政的好方法,那文帝也聽從了很多,也實施了很多,對國家也有很多益處。但是后來賈誼在長安就遭到了排擠,誰排擠他,肯定是才華不如他的這些人排擠他唄,排擠之后,劉恒其實對賈誼還不錯!
文帝劉恒也沒有忘了賈誼,比如有一次他就把賈誼請到宮里來,兩個人敘敘舊聊聊天,我們說文帝劉恒他相信高科技,相信高科技龜甲占卜一類的就是鬼神之術。當年的高科技就跟賈誼來了一把促膝長談,談了一晚上,天都要亮了,沒談什么治國理政的事,問賈誼一堆都是什么鬼神這些事。這賈誼其實也挺沮喪,好不容易見到皇帝一次,皇帝沒問他一些治國理政的事,都問了一些鬼啊神啊的事,這個是有明確記載的。
唐代的詩人李商隱也有一首詩就說了這個事情: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世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那么這件事之后,賈誼又繼續輔佐文帝劉恒的小兒子劉勝,劉勝這孩子深得文帝劉恒喜歡,但是很不幸,劉勝很小騎馬的時候就從馬上掉下來就摔死,賈誼就非常內疚,皇帝把他派到長沙,他就應該起到一個師傅應盡的義務,除了讀書識字之外,還得保護他的安全,其實這保護劉勝的安全到不在賈誼的范圍之內,但是這賈誼就覺得這是自己的分內之事,自己沒干好這工作,自己對不起皇帝,也對不起這小劉勝,內疚內疚賈誼就內疚死了。?
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須哀傷付一生。我們說這人有內疚死的,人內疚死的這個例子,除了賈誼之外,我還真沒找到第二個例子。隨著文帝劉恒這年紀越來越大,文帝劉恒年輕的時候就相信高科技,這個年紀大了,就更相信高科技了,而且劉恒又添了一個癖好,什么癖好?他寵信了一人,這人叫什么?叫鄧通。
鄧通何許人也,我們說一下他的身份,確切的講,這鄧通是文帝劉恒的男寵,你沒聽錯,你也不用驚掉下巴,他是文帝劉恒的男寵,文帝劉恒,我初步分析他,可能是一雙性戀,或者說是天下的美女,這實在是沒什么意思,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了,他又找了一個美男,美男鄧通,深得晚年的劉恒寵愛,劉恒喜歡鬼神,有一天他就找了一算命的,說這你給我算算,算算怎么樣,算算壽命等等,皇帝無外乎就是算這個,皇帝算命,你能說你這還能活倆月,你還能活三年,你敢這么說嗎?
當然了,你也不能說,說你這個國家,你這大漢王朝明天就亡了,后天就亡了,你也不能說,一頓阿諛奉承,說白了就是講了一頓假話,假話讓劉恒聽得非常高興。劉恒一高興說,算命的你先別走,你給那鄧通也算一算,這算命的可能也是想,說這鄧通不就是皇帝的一個面首,就是一個男寵,我跟你相面,我就不需要再撒謊了,因為這人怎么說,這撒謊都是不舒服的一種經歷,所以這算命就說出了實話。
算命的說,說這鄧通最后是餓死了。文帝一聽這鄧通是被餓死的,覺得這算命胡說八道,不可能的事兒。我寵信的人怎么可能被餓死,就把這算命的給趕走了。趕走了之后,這鄧通不干了,男寵也是寵,你能說他是什么?你說說他是愛妾不算,因為他是男寵。姑且我們把他稱之為小寶貝,就是文帝劉恒的這小寶貝鄧通就不干了。就開始跟皇帝撒嬌了,說什么?說這陛下,我是被餓死的,這怎么辦?這文帝劉恒一聽說這不行,這不能讓我這小寶貝餓死,說在蜀地有一個銅山,我把它賜給你,這一下你就不能餓死了。
為什么說把一個銅山賜給他,他就不能餓死了。我們說歷朝歷代鑄銅錢,這銅山吶可就是裸露在地面的銅礦,它不是地下的銅礦,還得開采,還得挖掘費勁,銅山就是裸露在地面的露天銅礦,你得了這銅山你就可以鑄銅錢,就是說相當于現在給了你造幣工廠,文帝劉恒想說,這你肯定不能餓死了!我們說這鄧通為什么能得到文帝的如此寵信?鄧通他是怎么虜獲了這文帝的芳心,鄧通也是一個豁得出去的人。
話說這文帝身上有一個大膿瘡,膿瘡長的位置,具體位置不詳,你也沒法判斷它是一個悶頭,還是一火癤子,還是一個什么什么,總之說這吃藥也不好,疼得哇哇直叫,有一次文帝疼疼疼,實在受不了就疼昏過去。這時候鄧通就正好在身邊,鄧通一想,這機會來了,我得抓住,只見這鄧通他把心一橫,俯下身去,張開大嘴就開始吸吮這文帝身上這膿瘡,我們想象一下這一大口一大口地吸了幾下,這文帝就蘇醒了。你說老天爺對鄧通也不薄,這文帝就蘇醒了。
醒了之后發現鄧通再啯他身上這膿瘡就非常感動,說鄧通好樣的,你好好啯!鄧通就再接再厲,一鼓作氣又啯了好大一陣,反正就是把能啯出這些膿水都給啯了出來,之后連續好長時間,每天鄧通都去文帝那上班,按時按點的去給文帝啯膿瘡!結果有一次鄧通去剛準備開始啯。文帝說你先慢著,朕問你,說這天下誰對朕最好,鄧通猶豫都沒猶豫就回答了,說那一定是太子對您最好。為什么?
因為這時候太子就跪在皇帝跟前,太子聽說父皇病了,來看皇帝,鄧通看著太子跪在這里邊,他肯定要說,這就是太子對陛下最好,這個皇帝說是嗎?好啊,太子你過來給朕啯一啯膿瘡,這太子是誰?就是后來的漢景帝劉啟,劉啟一聽父皇的命令,太為難了,怎么說叫有點下不去嘴,劉啟下不去嘴。但是父皇的命令又不能不執行,這劉啟也把心一橫,準備去啯膿瘡,但是當嘴馬上就要貼到這膿瘡的一霎那,這劉啟實在是沒忍住,就吐了起來,劉啟吐了之后。
漢景帝劉恒就非常生氣,一頓臭罵就把太子劉啟給罵了出去,那么之后當然還是鄧通繼續啯,我們講鄧通為了上位,這也的確是豁得出去的一人,我說這心理素質超強,對自己足夠狠,不過這鄧通最后的結局也真的很慘,因為漢文帝去世之后,景帝劉啟即位,這景帝劉啟就想起了當年鄧通這個小人,你這個男寵引誘我父皇讓我去啯膿包,劉啟想到說這鄧通你這個人我必須把你趕出去,我看到你就惡心,看到你我就想吐,這的確是想吐。 那就把這鄧通給趕了出去,當然了趕走了之后,這銅礦也沒有了,銅山也沒有了,家財也被沒收了,鄧通就流落街頭變成了一乞丐,的確如算命的所言,最后鄧通就餓死在街頭了。
在公元前的157年做了23年皇帝的劉恒去世,如果說他有什么失德的地方,那就是迷信鬼神了。帝王迷信鬼神,它有它的歷史局限性,但是他讓百姓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發展生產,而且一生儉樸,死后也沒有豪華的陵墓。他推廣道家思想,重用文臣,使國家變得規范而富足,他還是24孝中親嘗湯藥的主人公,大開孝道之先河,他雖然是意外做了皇帝,但是他卻成為了一代賢君! 他用自己的努力告訴我們,歷史的選擇是正確的。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里,歡迎大家使用探心貓APP,聽更多好故事,學更多好知識,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