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很多書中都提出了一個觀點:互聯網讓人們不再能深度思考,網絡讓我們遠離真正的知識,而變得淺薄而有愚蠢。但溫伯格認為,如果有人認為互聯網成為了獲取知識的阻礙,那么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真正理解正在發生的知識變革,互聯網創造出的無限連接的信息網絡,讓我們更接近知識的真相。
紙質書真的更好嗎?
? ? ? ? 大多數人看的書都是那種廉價的、看完就扔的一次性用品;紙質書的知識是一個鏈條結構的。首先,相同條件下,我認為就知識本身而言紙質書確實是沒有優勢的,但是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在考慮知識的本身,本身閱讀體驗,以及紙媒的記憶模式等等可能相對來說會更有優勢,當然也不絕對。
互聯網讓我們陷入了信息過載的焦慮?
? ? ? ? 溫伯格認為這是個偽命題,其實變相也就是承認存在這個問題,不過他認為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個問題。狄羅根,“只要時間世代延續,書籍的數量就會一直增加。總有一天,人們從書中學習東西,就像是從浩瀚的宇宙當中直接學習一樣困難。” 其實就我看來,這就要討論到以前的社會狀況了,雖然說知識確實是隨著人類的活動不斷增加,但是在中國古代由于大家族把控書籍,其實對于底層來說,獲取知識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那時候其實并沒有信息過載的焦慮;而現今社會,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網絡上確實是充斥著太多雜亂無用的信息,對于人類來說獲取知識的途徑是方便了,但是獲取準確知識的難度也在慢慢的上升。同時,我覺得在信息過載這個焦慮的同時,我們面臨著娛樂至死的誘惑,而這恰恰是在無形中提升了一大群人獲取知識的間接性難度,索性就是不學了。
今天的問題不是信息過載,而是新式的信息過濾器失效了。
? ? ? ? 其實,就我個人來講我覺得也不是新式的信息過濾器失效了,只是到目前為止還未出現這種權威性的過濾器可以統籌各個鄰域,主要矛盾還是在于信息量太大。但是,其實在各個鄰域內還是有一部分在運行著信息過濾器的功能,比如說美團的好評推薦,大數據、去中心化理念的運用等。 就我而言,我覺得制作過濾器將會是未來互聯網行業的一個趨勢,篩選的本質是節約人類活動的時間成本,給人類做出“默認選擇”,這個理念不僅僅可以運用到互聯網上面,在衣食住行娛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運用。比如,拆書服務、技能培訓、潮男養成... ...
回聲室效應,人們在網上經常會看到一些和自己觀點相近的消息。這個一方面是由于現在互聯網上個性化、同質化的推薦服務功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類在看到與自己觀點相近的觀點更容易接受,而本能的也會屏蔽一些相左的觀念。
在互聯網時代,事實還是知識的基礎嗎?
? ? ? ? 溫伯格認為,在網絡上充斥著事實,而事實太多,我們失去了得出結論的能力,面對一個問題我們能找出支持這個論點的事實,也能找出一堆反對這個觀點的事實,事實本身缺乏了說服力,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確實網絡上,充斥著一些正反的論點,比如說針對轉基因是好是壞這個問題,其實這是兩說的,其實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這件事情目前在科學界并沒有定論,當一件事情有了權威性機構定論了,或者說人們達成共識之后,那么在我們這個想象的共同體社會中并不會出現像溫伯格述說的矛盾,而出現這個矛盾的原因,恰恰是我們仍需要在這個問題上進行努力。
? ? ? ? 有人說互聯網讓人變得淺薄,但我要說的是,淺薄的人淺薄了,深沉的人深沉了。互聯網本身僅僅只是我們人類的工具,關鍵還是在于用它的人。套用武俠小說中的話:“世上沒有真正邪惡的功法,關鍵還在于人心,用之正則正,邪則邪矣。”最后,我還是以溫伯格的其中一個觀點結尾:網絡能夠讓我們更聰明,只要我們自己想要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