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里曾經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清人戴梓設計出一種非常獨特的火器-連珠火銃。連珠火銃外形神似琵琶,內置28發火藥鉛丸,通過兩個銃機的相互銜接,可實現連續發射,一改舊式火銃用火繩點火的不便。這種武器不僅設計水平很高,威力很大,基本上可以看作最原始的機關槍,明顯高于歐洲強國。但戴梓并沒有將其獻給軍營。原因是戴梓晚上做夢時,一夢中人苛責該武器太過殺生,一旦流布人間,則其“子孫無噍類矣”。
這個故事盡管有一定的虛構成分,但不能否認戴梓這位天才的火器制造家不凡的設計能力的事實。
戴梓本是官家子弟,小時候就癡迷于對機械制造,并設計了很多火器,其中就包括一種能擊中百步以外的目標的火器。而當時的清軍火器十分落后,即便是七八十年后的乾隆時期,清軍的鳥統射程只有三十多步。
后來,戴梓棄筆從武,追隨康親王隨軍討伐耿精忠。班師后,得到康熙召見,得授翰林院侍講官職。侍講只是一個六品的小官,空余時間很多,他有大把的精力研究火器。期間,他研制了連珠鳥銃,并獻給康熙。康熙看后擱置在一邊,并沒有規模裝備軍隊。具體原因,史料記載語焉不詳。后人猜測,可能是康熙擔心漢人掌握此火器,對滿清是個很大的威脅;也可能是鳥銃對工匠的要求比較高,沒有量產的可能。
戴梓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制造子母炮。子母炮也就是康熙賜名的“威遠大將軍”。該炮“母送子出墜而碎裂”、"炮發子出,迸裂四散,為用最烈",威力十分巨大,后來在康熙征伐噶爾丹的昭莫多戰役中大顯神威。甚至有說“以三炮墮其營,遂大捷。”
戴梓能力很強,深得康熙十分器重戴梓。這也引起了清代另一位火器制造家南懷仁的不滿。南懷仁是比利時人,清初來華傳教。作為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南懷仁精通天文歷法、擅長鑄炮。但南懷仁鑄炮的能力與戴梓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早在戴梓監制子母炮之前,南懷仁就曾夸下海口,說此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花費一年的時間都沒有造出來,而戴梓只用了8天時間就造成了。
為此,南懷仁懷恨在心,并繼承了對競爭對手進行誣陷的先例,以“私通東洋”為名誣陷戴梓。耿直的戴梓最終沒給自己洗脫私通的罪名,后被康熙流放盛京30多年,直到77歲時才被赦免。
流放期間,生計成為戴梓最大的難題,已無暇顧及火器制造。事后,有人曾設想,如果戴梓沒被陷害而流放,而是將三十多年的精力用在火器制造上,清朝會不會有免于被侵略蹂躪的可能呢?如果此想法過于大膽,但至少可以減輕這種蹂躪帶來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