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萬物勃發。漫步在小園中,有些桃樹已經結出果實了,有些還在怒放;楊柳抽芽,有種萌動;而高大的木棉樹經歷了繁盛的綻放之后,已經在今天隨風漸漸搖落火一樣的花朵……
看到一些花葉不同時的樹木,也看到同樣是桃花,有的開敗了,有的還在含苞。總體而言,這個時節,正在由春的多彩,向夏的碧綠轉變。當然,還有許多小花,并不按這樣的節氣開放,而是各有各的時辰,它們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吸引著自己的蜂媒蝶使,為它們的翩翩起舞,逍遙自在創造一份天地。生命真是奇妙。
十年樹木,人生有多少個十年!看到這些隨遇而安的“土著”,不禁感慨萬千。樹的生命幾乎是不自主的,但它們依然認真生存,每一個枝條,都努力向著天空的方向延伸,走出那個原來中心的區域,將生命的力量延伸到四周。天地之有大愛,萬物繁衍生息而未嘗已。
而我們的生命呢?我們也經歷了幼年、青年、壯年和老年。但我們卻一去不再返,不像這些樹木,可以在四季中輪回。我們唯有在回憶和夢中輪回。
追思往事。當時第一天工作的時候,我還帶著一種興奮,一種從學校出來,可以獨立賺錢養家的興奮,一種自己的價值被社會認可的感覺。不管怎樣,我們都通過了面試和選拔,最終進入一家單位,開始嶄新的旅程。大家都著急著開始新的生活,誰也想不到,那匆匆的離別,將會在以后的歲月里一再上演,而學校造成的特別的男生女生相聚的生活,會成為未來可望而不及的念想。
出門靠朋友。我這人并不善于交際,一點書生氣帶來的耿直常常得罪人而不自知,又好展現文采(也是欲求知音而不得),故也遭人嫉妒或嘲弄。在過去,已有言“百無一用是書生”,現今,除了做一些文字工作的人,大部分而言,文字是一種無用的愛好,且還在遭受“娛樂至死”的轟炸。但文字自有一份空間,邀請你的心靈前來做客。很多時候,不是你創造了文字,而是文字救贖了你。
這篇文章還在寫的今天,天又下著蒙蒙的雨,真是回憶的天氣。我看到了自己寫的《佛法對世界觀的啟迪》,感慨思考讓一個人如此深入,如此不同于平時的自己,而這個思考的窗口,可以說是由于文字打開的。以心傳心是何等的難!甚至我們在對話的時候,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也無法交心。但是文字在做這些工作,我們因此找到了一條通向他人心靈的路徑。
所以,就千年前哲人的世界,也仿佛盡在咫尺了,莊子、李白、杜甫栩栩如生,而且可以感受其一生的悲喜。當然,也不用擔心要花酒錢招待他們。有些時候,隔得遠了,在書案上,或者在屏幕里,反而能夠看清楚,因為超越了利害。
工作還是繼續的,最大的困擾就是,一到了周三就特別想念周末,有時覺得活在一個特別規制的生活里。這種生活和學校生活的差距是什么?可能一些人已經在學校里學會了自制,提前走上了社會的軌道。但本性逍遙的人,總是會覺得格格不入,也不被人誤解為在破壞規則。這時候真會想起諸葛亮說的“南陽野人,疏懶成性”,大約有一些才的人,都會習慣“疏懶”的,這是自由的個性抒發,也是一種縱覽了宇宙人生的自信,像諸葛亮這種人,只有投身于自己熱情的事業,自然能夠鞠躬盡瘁,否則如果“大材小用”,或者不得盡展其才,就寧可“侶魚蝦而友麋鹿”。
當然,我還沒有那么大的志氣,至少不可能像犬儒那樣只靠一點基本的物資生活著,所以生活還是必須的,因此也需要工作。在一個工作崗位待久了,又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自然會有種被“犧牲”的感覺,這時候就變得半不情愿了。加上沒法盡展其才,也會覺得郁悶。在學校的學習你可以海闊天空,但在工作的實操中你可能只需要按設計的要求寫幾行簡單的代碼而已。
那時我也是心大,在聽說了可以考公之后,就考慮去考公,脫離現有的體系,好好想想一生可以做些什么。這里有些過于夸大的宣傳,當時了解的也不充分,以為一入公門,生活就基本上能夠進入中等收入水平,這樣考慮一些其他的事情也就有了余地。加上當時在公司不知怎的受了一些氣,現在想來應該算是一些小事,但是當時正好成了一個導火索,讓我下定決心辭職了。
辭職以后,賦閑在家。有一陣子很昏暗,甚至有種啃老的感覺。當然,在這之前,已經買了一些考公的書,正在閱讀練習。這個時候,有一位小學到初中時的同學前來我家,與我暢談童年,那時候的故人漸漸減少了,有這樣一位朋友,本也是難得之事。無奈當時也是不懂。時間漸漸過去,學習也成了一件枯燥的事,畢竟考公要的是知識全面,四平八穩。我記得那個時候,聊以為樂的是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還記得他用柏梁體寫的題目,讓人印象深刻。
在報考單位的時候,躊躇了一下,當年能報的崗位不多,看來也是要挑崗位,但是當時在家的時間比較久了(其實也就幾個月,但是度日如年),所以也只能在那些崗位里挑自己認為合適的。排除了本地,因為怕有黑幕,選擇了省里的,雖然是個沒有聽說過的單位,卻也帶著份懵懂的希望。
花費了一番心力,終于考上了,記得那段時間因為考慮往返于兩地,與在當地的一個同學聯系,他正好也在考公,我們便常常一同互相勉勵,然后就花一些時間觀察著樓下的人來人往,想來也是一個特別的經歷,帶著希望,帶著跳動,欣賞一座新的城市,第一次住在別人的宿舍,這些都是很新奇的。
剛進來卻聽說這是個“參公”單位。但參公和正式公到底有什么差別,那個時候也不是很清楚,何況大家也都是這么接受的。于是就工作了下來,哪知道這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啊!想想那些飛速流逝的青春,有我的掙扎,我的彷徨,但人生的步伐有時候就是這樣,關鍵的幾步走完之后,接下來只有順其自然了。
這幾步,我覺得一個自然是高考,包括高考前的準備和填報志愿。有的人直到高中才開始努力,卻也趕上了。另外,填報志愿也是一件同樣重要的事,可是當時卻被忽略了,因為除非是以大學為游戲的人,否則這四年的所學,決定了市場和社會如何看待你,如何用你,不是你自己有什么才能,而是印在證上的你是什么專業的,決定了你會在哪個崗位就業。一開始并不明白這個道理,讓父母幫忙選擇了自己不喜歡專業的自己,也只能按著這個命運繼續走下去,聽著有點不可抗力的感覺。但真正有才華,愿意花費氣力的人,還是可以跳出來的。
第二步自然就是選擇工作了,第一份工作還是很重要的,那些工作經驗,會影響你未來的走向,別人也常常會以你的第一份工作來評價你。當時也只覺得能工作就很好了,工作環境不錯,工資因為剛開始,也高不了。其實大學四年也還是有差別的,那畢竟有四年的時間,有的人鉆研出來了,有的人只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不過不管怎樣,在那少男少女云集的時候,總是有種說不出的律動。
四年后,就是雙向選擇,當然,對于好的學生來說是這樣,對于一般的學生來說,就是隨行就市了。所以這個選擇,也取決于選擇之前的準備,當然,目標是很重要的,只是當時是茫然的。要是提前知道未來要吃這么多苦,誰不愿意那個時候多努力一把呢!
所以說,懶惰是人的天性,除非遇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然而這樣的好事少之又少,人必須在關鍵時刻、關鍵節點,克服自己的惰性,否則后面要吃更多的苦,這就是理性為我們作出的抉擇,無奈我們都是“事后諸葛亮”。
盡快找到自己的目標,下定決心先過一段苦日子,這是在現實世代,無可奈何的選擇,我們畢竟不是生在陶淵明的時代,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就辭官歸隱;也不是生在亨利·大衛·梭羅的時代,一個人在瓦爾登湖畔蓋個房子就能生活。現代社會為我們提供了種種便利,也讓我們和這個變動不居的社會更深地綁定在了一起。
所以,工作一天,就是在解決一些問題,即使這些問題你不感興趣,與你的本心無關,你就只是做好它而已。如果你不做好它,其實是給自己找麻煩,因為除非你脫離這個體系,否則這種工作帶來的評價會成為你的名片,多多少少會對你未來的發展有影響的。
所以,既然在關鍵節點錯過了,“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工作過程中的表現也會影響你的未來。這里不得不提到機關單位的工作,人際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家都是拿硬工資的,做得多不一定體現得出來,但態度要好的。同時,命運當然也眷顧在關鍵時刻沖鋒陷陣的人,這需要看準時機豁出去。當然,對于新人,除非已經了解世事,否則,何必去做一個投機主義者,等到有時候艷羨那些人的時候,也不過在腦海里想想,“他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做不到,算了吧,就這樣過自己的人生吧。”
確實如此,目的和手段同樣重要,否則你的一生會為其所困。我們常常會為了那些我們以為重要的東西,丟掉我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你不會說是在應酬場上的推杯換盞,奉承阿諛吧?那些當然聽著是舒服的,但于靈魂是無益的。如果我們追求更高的目標,就應該看清這些,你可以在這個場生活,但是應該有自己的立場。
所以工作中大多是不重要的東西。重要的是我的責任感,我在工作中體現的態度,而這些是我能夠把握的,是有益于走向善的本性的。
工作中少動怒。動怒意味著你對他人的期望超過了他本身,這是不合適的,你應該期望自身能夠做到哪些。有些崗位,你需要別人的配合,但是記住,盡好你的職責就好。
工作中也有不公平的,但這不是最重要的。縱然社會可以用不公平對待我,我的內心仍然有一個道德的天平。活得自在坦然些,無愧的良心是最好的枕頭。
所以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身體,我的心靈,這是最重要的,也是上天賦予我的無價之寶。我們每個人都被賦予了不一樣的身體和心靈,這是非常特別的,也是最珍貴的,要保養自己的身體,也要修養自己的心靈,同時,還要讓心靈發揮功用,不是去適應社會的功用,而是時刻都有自己的光。
想到這些,不由得想起我剛剛工作的時候,一個是帶著對這個職位的興奮,覺得終于進來了,另一方面,第一次在一個相對陌生的城市工作。我那個時候數了數,我認識的朋友不超過一個手掌。
所以那個時候,在工作之余,會考慮組織活動,擴大朋友圈,通過朋友去認識朋友的朋友,然后不斷拓展下去。那個時候叫“群英薈萃”,結果組織了幾次,還是那些人,而且走不下去了。這也證實了我確實不是一個交際大拿,而且可能也付出得太少,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社會上,這樣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人們不滿于社會的壓榨,越來越想顧好自己的小生活,集體意識遠不如從前,所以這樣的聯誼組織,除非有資金的支持或者利益的維系,否則是走不下去的。
在這之后,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小高峰,工作上升了一級,那個時候覺得以后也會就這樣一直順下去,按著年限,穩穩當當地走上去,同時,也認識了一群“讀書會”的朋友,所以,不需要自己創造組織了,有一個組織,而且是以讀書的名義,這恰好是我所擅長的,因此可以海闊天空,一展羽翼了。
那個時候讀書會主體是以QQ群發起的。QQ群方興未艾,它的特點是人需要對著一個大屏幕打字,因此不像微信是以語音聊天為主,因此可以發長文,也可以有思考而后發文字,這樣的溝通更深入些。我也因此發揮了一些長處。
所以當時讀書會漸散的時候,我的內心是落寞的。但是,當時,我們這一代老“讀書會”人都不約而同地退出了,主要原因也挺簡單的,大家漸漸有了自己的家庭,原來的組織者不想組織了,其實,一個活動的背后,組織是很關鍵的,而組織了很多人還沒來,就可見積極性不足。加上讀書會嘰嘰喳喳,都是炫耀知識,或者聊些小話題的人居多,真正讀書的人很難找到知音,所以也減弱了粘性,在元老們陸續退出之后,也蕭條了。
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在除夕前的寒夜組織了一次詩歌朗誦會,也是很難得的一次,喚起了大家對詩歌的熱情。還有就是參加幾場觀影活動,看完電影一起討論的感覺很好。
讀書會暫告一段落了,我人生又走上了相親階段,母親發現在于山上有一個相親的信息交流點,所以就找到了一些信息給我。那個時候相親也當是認識人,結果總是興沖沖去,失望望歸。有一段時間心情就跌倒了谷底。
在這段時間我繼續和教會的朋友聯絡,作禮拜,一起讀經禱告,但始終找不到讀書時代的感覺了,我感到自己心中是有欲求的,只是在利用教會的溫暖,并沒有對上帝的實際感受,我的思想經常讓我游離于教義之外,而且行不出來,這種虛偽的生活也很讓人難過。
有一段時間,我喜歡上了教會的一個姐妹,每天就想見她,想和她打電話,無奈人家心里沒有我,在這樣的時光過去之后,我也沒有臉再回到教會去了。
還在教會的時候,我也有在讀佛經,目的是為了比較,哪種法門更究竟。我現在明白,存在即合理,每一種教義都有它深刻的地方,宇宙的繽紛容納了這些不同的教義,只要是能夠提升你靈魂的,都可以作為內心的一種皈依,在我看來,真理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但是當時,我只是想找到解脫,結果一無所獲,總會有一個關節在我看來無法自圓其說,于是我無法走入那個世界。宗教還是知行合一的,否則教義再好,在心靈上沒有果效,也只是“口頭禪”而已。
那些創立宗教的人,一方面很熟悉原有的宗教,一方面也是經歷了一番苦難和思索吧!宗教是人類永恒的現象,所以它一定有些心靈共同的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就能組織起一個宗教,而不在乎教義是否正確。但是,唯有真正理解人類苦難的心靈模式的人,才能在原有的教義上推陳出新,在舊的根基上,做出符合這個時代,符合永恒人心的變通,并能夠使教義深入人心,這樣教義才會長久。當然,有時候教義也不是唯一的因素,甚至創始人也不是。宗教畢竟是一種社會現象,與學會類似,和政治、階層的關系緊密,所以能夠長久,并不是教義本身是否科學的一種判定。
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能真懂多少,真行多少,真對生命有幫助多少才是重要的,名目之爭并不重要。我們都有一片廣闊的心靈需要探索。
這心靈,應該覆蓋著宇宙吧。未來如果人們登上火星,也會選擇用文字記錄這一切,在他們之后的人即使沒有去過火星的人,也能體驗去過火星人的感受。
所以,很奇怪,我們現在還在困在這個牢籠里。所以人們會借助靈修或者各種宗教體驗去讓自己走出來,但其中多有虛妄,在我看來,只要靜心冥想,給自己一片心靈的空間即可。
廣大的聯通宇宙的心靈為什么進入了個體,并且上演著生生死死的輪回?我們目前還不知道,也許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是指,我們需要自己去探索明白這個道理,然后就可以去死了,否則,沒有明白之前的死,都是不盡然的。而宗教留下的文字也只是拐杖而已,必須丟開。
我必須承認,我還沒有明白死后是什么,所以我必須先活著,去觀察這個世界,不以任何教義為自己的邊界。
那要活著,我也會工作,也會照顧好我的家庭。
說到家庭,很多人只是以家庭為避難的港灣,這是很實在的,在這個無聊而又漫長的人生里,我們需要家庭彼此慰藉。但家庭也會侵犯彼此的空間,讓我們做不成自己,這是一個長期的桎梏,而且不知不覺,以愛的名義綁架彼此。
從剛開始的興奮,再到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畢竟生命不可能一直亢奮下去,但是彼此能夠讓靈魂一起成長,這才是難得的。
有了家庭之后,對工作本身的利害觀似乎看得更重一些了,對工作也會更患得患失,因為撫養家庭的本能需要。然而這也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們往往會越陷越深。
還是在工作的時候盡心盡責就好,工作之后的時間回歸給自己,不,即使在工作中也要是自己。其實工作沒有那么可怕的,也是一個很好的環境,也是舒緩頭腦的一陣風,讓大腦保持鍛煉而不僵化。
不管在做什么,你都是你自己,你不用害怕失去什么。
人心逐利,但要看清,不要為一時的利益做讓自己后悔的事,只要守住這些底線,工作就如同體育鍛煉一樣,從長久來看,還是有益的。
并且,要學會在工作中守規矩而又自由。自由是廣闊的,而規則只是人們臨時制定的,學會尊重這些,但內心保持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這段時間,心里會因為孩子而煩惱,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你只是生了他,命運會照看他,去陪伴他成長,愛他但不被他操控。
很多人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便把希望和要求寄托給孩子,不要這樣!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也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你要活出豐盛的自己,不要期待其他人。
雨紛紛,思緒也要就此打住了。生活在這個時代,工作了十年并不是很感慨的事情,因為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你只活在現在!不要怕,只要信!憑著信心去照亮一切,去看到這個宇宙中最美麗的事物,它無處不在,它也在你的每個經歷中。也許在你死后,這一切的謎題都了然了,但是現在是如謎的時刻,你應該享用它。對,就是享用,工作的本質是享用,而不是去解決問題,如果能夠了然這一切,并拋開對他人、對一切利害的期待,你將發現,工作也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只為有情人,彼此相結緣”。
(工作了十年,感想卻非任何的實際的去獲得、去上進的經驗,而是這點看起來很虛的信心和享用,放下和自如,恐怕這才是我真正想說的。無求才是真正的高,真正的上進,和靈活的增上比起來,這些都可以如流水般自如而過了。十年也可以如美人的一瞬,只要珍惜當下)
用一首非常喜歡的詞結束這篇文章吧。最近讀宋詞如飲美酒,而且愛上了晏歐諸公,對生命淡淡的憂愁,而不至于過度,也沒有那么強的功利追求,但是愛花,愛美人,愛生命一切美好的事物,這就是詩的靈魂,生活懂得向這里看,那么工作也就如同不工作一般輕松了,因為即使很枯燥的工作,你總能找到美好,只是你不要用別人或世俗的眼光看,不為別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