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那個青年并不是因為不安才無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順序正好相反,哲人認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緒。
? 也就是說,青年是有了“不出去”這個目的,之后才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懼之類的情緒。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目的論”。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立足于原因論的人們,例如一般的生活顧問或者精神科醫生,僅僅會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過去的事情”,繼而簡單地安慰“所以錯不在你”。所謂的心理創傷學說就是原因論的典型。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的確很有趣。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戲劇的時候,它那因果規律的簡單邏輯和戲劇性的發展進程自然而然地就會散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
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學說的時候說了下面的這段話:“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請注意這一點。并不是說遭遇大的傷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我們大家都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哲人說:心理創傷并不存在,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你并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雷霆”,完全是“為了大發雷霆而制造怒氣”。也就是說,為了達到大發雷霆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來憤怒的感情。
你是先產生了要大發雷霆這個目的。也就是說,你想通過大發雷霆來震懾犯錯的服務員,進而使他認真聽自己的話。作為相應手段,你便捏造了憤怒這種感情。
你感覺講道理太麻煩,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對方屈服。作為相應的手段,你采用了憤怒這種感情。
憤怒的確是一瞬間的感情。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天母親和女兒在大聲爭吵。正在這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拔刮梗俊被琶δ闷鹪捦驳哪赣H的聲音中依然帶有一絲怒氣。但是,打電話的人是女兒學校的班主任。意識到這一點后,母親的語氣馬上變得彬彬有禮了。就這樣,母親用客客氣氣的語氣交談了大約5分鐘之后掛了電話,接著又勃然變色,開始訓斥女兒。
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掛斷電話之后再次釋放出來。這位母親并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大發雷霆,她只不過是為了用高聲震懾住女兒,進而使其聽自己的話才采用了憤怒這種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