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時代的生產要素包含而不限于:廠房,原材料,能源,資金,技術,勞動力,基礎設施,政府公共服務。技術只是其中一點,針對技術可以有創新,針對其他生產要素同樣可以有創新。例如一家家具公司,原本從越南進口木材生產,現在發現斯里蘭卡的木材更好用,公司也具備斯里蘭卡貿易經驗,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競爭優勢。這不是技術創新,但同樣可以建立競爭優勢并取得成功。
信息時代的生產要素包含而不限于:技術,資金,人才,基礎設施,政府公共服務。這里的技術具體是類似專利的、獨家的、受到認證的技術。例如高通、華為的專利叢,后來公司想要從事相關研究生產,怎么也繞不開。
圍繞技術可以建立競爭優勢,例子很多。但圍繞其他要素同樣可以建立競爭優勢,例如資金。典型例子是滴滴跟競爭對手打補貼大戰,用創投資本砸出來市場第一。再如基礎設施。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基礎設施條件,相對印度、印尼好得多,印度印尼很多地方還沒通電,PC、智能手機普及率也有限,這就輸在了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