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決定命運的不是性格,而是獨一無二的時間觀。你信嗎?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合作伙伴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認為,時間觀是每個人在時間維度上的人格差異,它決定了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決定了個體人生的差異。
以平均壽命八十歲計,人的一生有近三萬天,其中在睡眠中度過近一萬天,吃飯用去約三千天,穿衣洗漱又用去一千多天……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里,讓我們的生命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需要我們有一種科學的時間觀,這就是菲利普·津巴多和約翰·博伊德合著的《時間的悖論》中提出的均衡時間觀。
該書認為時間觀指的是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信念和重視程度,并由此影響我們選擇做哪些事,如何做。時間觀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心理實驗“善良的撒瑪利人”讓兩組學生分別導入“已經遲到”和“時間充裕”的時間意識,在此情景下,在去教室的路上他們對“倒在走廊地上咳嗽,看起來需要幫助的人”伸手相助的概率相差了10倍。這意味著,對時間意識的差異將會深刻影響我們的行為決策。
那么,時間觀又是如何影響行為決策的呢?時間觀有不同的維度,從“過去、當下和未來”這個維度分析,抱有過去時間觀的人,更在意自己過往經歷產生的記憶,并以此來指導和解決當下遇到的問題,做出決策;抱有當下時間觀的人,更重視“活在當下”的感受來做出判斷;具備未來時間導向的人,則會基于長期結果的預期作為參考來決策當下行為。在另一個維度上,同一時間導向的人,又會因抱有“積極”或“消極”的時間態度而走向不同的時間觀念。
津巴多以“過去、當下和未來”及“積極、消極”兩個維度組成二維象限,得出了七種時間觀:即關注過去的消極時間觀、關注過去的積極時間觀、關注當下的宿命主義時間觀、關注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關注當下的整體主義時間觀、關注未來的時間觀、超未來的時間觀。
不同的時間觀各有利弊。比如關注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喜歡即時滿足,但充滿熱情,想象力豐富,專注度高,極易進入“心流”這種工作和生活中全神貫注的特別心理狀態。未來導向的時間觀以延遲滿足感見長,更容易控制沖動,做出有益于未來的建設性選擇,但不擅長分解壓力,不懂得享受生活。而關注過去的消極時間觀和關注當下的宿命主義時間觀相對趨于消極,關注當下的整體主義時間觀和超未來的時間觀則涉及宗教信仰,在我國相對小眾,可以忽略。
了解了以上七種時間觀,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個問題來進行自我判斷:第一,你會花更多的時間思考過去、當下、還是未來?第二,當你思考過去、當下或者未來時,你的想法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是滿懷希望的還是充滿恐懼的?如果你有了答案,那么你的時間觀自然也就了然于胸了。
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時間觀,我們才能懂得如何高質量使用時間,尋找最佳的時間組合,從而實現時間掌控上的平衡與和諧。正像我們投資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籃子里一樣,理想的均衡時間觀也是一種優化組合:即強烈的積極懷舊時間觀、適度的未來時間觀、適度的當下享樂主義時間觀及較弱的消極懷舊時間觀、較弱的當下宿命主義時間觀。換言之,擁有一個均衡的時間觀,就是為自己的過去感到驕傲、自信;適當地享受當下生活但不沖動、不漫無目標;對未來有較高期望但并不好高騖遠。再加上一點點的消極與宿命主義。
我們一生的時間其實只有三天,那就是昨天、今天與明天。均衡的時間觀能讓我們根據當前情景的需要,靈活地從以昨天為導向轉向以現在或者明天為導向,讓時間利用呈現最大效能。比如,當我們有工作需要完成時,此時必須由未來導向時間觀起主導作用。當我們結束繁忙的工作需要放松時,當下享樂主義時間觀則可以成為首選。而在節假日,當我們在一起享受家庭天倫之樂時,積極懷舊時間觀則比較合適。
用均衡的時間觀重置我們的時間觀,既可以緩和緊張的未來,緩和緊張的當下,更可以拋開消極的過往,均衡時間觀的目的在于讓我們用嶄新的、平衡的時間觀替換掉那些陳舊的、扭曲的時間觀,打破時間觀念上的牢籠和桎梏,以全新的積極心態面對生活,面對人生。
時間是無情的,時間也是多情的,均衡的時間觀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積極懷舊的時間觀帶領我們重溫一切所能記得的快樂時光;當下享樂主義時間觀帶領我們沉浸在當下的幸福與歡樂之中;未來時間觀會帶我們去為將來的幸福做準備并且享受著期盼帶來的歡樂。不論我們從何處找到了幸福,一定要給自己留下時間去享受這種幸福,這是《時間的悖論》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