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也是一部將人情世故刻畫得入木三分的小說。書中的世態(tài)炎涼描寫得淋漓盡致,戳破時給人已一種深刻思考的感悟。曹雪芹潦倒一生、傾其一生寫出的《紅樓夢》,即使摘些片言只語,也足夠我們用一生慢慢深思、細讀。小說中帶著憂傷、凄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起時仿佛身臨其境于小說之中,而書中里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紅樓夢》一書中的精髓之處在于它體現(xiàn)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jié)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并不多見。書中后四十回里,寫得最精彩最動人之處或許就是黛玉之死。香魂一屢隨風(fēng)散,愁緒三更入夢遙,黛玉氣絕,正是寶玉娶寶釵的那個時辰。當隱隱約約音樂伴隨著黛玉的魂魄逝去的時候,大觀園惟有竹捎風(fēng)動、凄清的月影默默相送,這份凄涼和冷淡,真是應(yīng)了當初黛玉與湘云在中秋夜里所吟的對子了。 其實綜觀全書,從賈母對寶釵態(tài)度的逐漸升溫,和寶釵精于世故、沉穩(wěn)老練的為人中不難看出,寶玉和寶釵的婚姻進程早已是大勢所趨。而從黛玉的性格和她的處境來看,其為愛徇情、香消玉隕的結(jié)局,也是其必然的歸宿。圍繞著黛玉的死,從書中賈母對黛玉態(tài)度的描寫可看出,這是與整個大家族的頹勢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家族的利益決定了賈府的選擇,因為黛玉從不曾勸寶玉去立身揚名,如果寶玉娶黛玉為妻,只會助長寶玉離經(jīng)判道的趨勢。所以說賈母的無情是整個封建婚姻制度使然,賈母的選擇來自對繁榮和重振大家族的需要;賈母的行為也成為了當時社會封建專制制度的代表。
? 黛玉是一位集美貌、靈性,才華于一身,純真率直的女子。在她清高傲慢的性格中,其情感世界容不得半點污穢雜質(zhì)。由于其父母雙亡,不得已寄人籬下的處境,促成了她謹慎小心、敏感多疑的性情。這給她與寶玉的愛情發(fā)展,無意間設(shè)置了重重的障礙和情感迷霧。在書中,寶玉有多處要向她表白的地方,每每都是到了關(guān)鍵時刻,心口難開。或是因顧及了黛玉的小性子,不敢輕易造次。或是因話語唐突,惹惱了黛玉薄面含嗔,再不敢冒昧親近。書中的黛玉深愛著寶玉,她的情感世界是專一的、多惱的、而且愛吃醋易傷心,在與寶玉感情纏綿曲折的發(fā)展中悲嘆哀傷、哭哭笑笑,使原本嬌弱的身體更加雪上加霜。她情感世界的起伏直接關(guān)系到她的健康,而她的性格和身世又直接決定了她的命運。最后小說結(jié)尾是黛玉焚稿斷癡情,含恨而死。也許你會說,黛玉死的很悲慘,她一直牽掛著寶玉,用自己全部的熱情為這一知己痛哭,懷著深深的思念而離世。但只有這樣的死去,才可凸顯寶黛二人泣鬼神之戀情。從而使林黛玉這個角色的塑造變得更加生動、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讓人感覺這是一個跨越無數(shù)時空的、恒久的悲劇性人物“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讓你為她盡情的感痛傷心,耿耿而不能忘懷。
? 寶黛的悲劇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人自生的悲劇,人世間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心靈,是為虛幻的,另一個是現(xiàn)實,是真實的。人在探尋自我的過程中常常面對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這也是人生的悲劇,因為人生注定只能二選一,而無論選擇哪個就意味著放棄另一個,都是悲劇。所以一定要懂的區(qū)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兩者關(guān)系,不要在探尋自我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
? ? ? ? ? ? ? ? ? 1524524 --? 唐?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