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炊煙(散文)
文/高傳博
放寒假我回到了家鄉,看著家鄉房頂上的裊裊炊煙,我陶醉了,多么親切的炊煙啊!多年不見了,它縹緲如云,朦朧似夢,此刻,它讓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家鄉的從前……
吉林省榆樹市先鋒鄉民權村興隆堡屯就是我的出生地,是我可愛的家鄉。記得小時候,天剛亮,當一家煙囪里的炊煙升起,隨著輕風升騰起來。這時我的母親就會系上圍裙點燃起灶火,瞬間我家煙囪里的炊煙升起。灶坑前,火光映紅了母親的臉,她把一根根柴禾添進爐膛,將鍋里的水燒沸。不一會,我就吃上了熱乎乎的飯菜。
家鄉清晨的炊煙是最美的,淡淡的藍藍的炊煙,在土坯結構的農家小院里的房頂上,綠樹上彌漫,讓人想起清晨山野樹林里飄動的霧靄。晨風吹來,村莊便脫去輕紗般的迷霧般的睡衣,裸露出鄉村初醒的清新與美麗。這時,抖動翅膀的大公雞,懶懶地啼著,悠閑蹣跚哞鳴的老黃牛,懶惰肥胖的大黑豬,在院落的窩中睡覺的大黃狗,蹲在雞架睡覺老母雞,活蹦亂跳的的孩子們,挎筐拾糞的老漢……構成了莊稼院一派祥和安樂的圖畫。
這里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勞的人們,在這片黑土地上繁衍生息。農忙時出工的人們要早起,炊煙也跟著早早飄起,天還沒放亮。空氣中還散發著潮濕的牲口糞便氣味,吃過早飯后,去田地里勞作的人們都走了。
這時,剩下的閑人們都會三三兩兩地聚在榆樹底下閑聊。還有狗狗乖乖趴在主人的身邊,盡情享受著這份快樂,老人們講著過去的故事,一臉的驕傲,一臉的滄桑,一臉的自豪。說到高興時那一臉的溝壑都舒展開了,顯得是那樣的慈祥,有的還給后生講村子的發展史,太陽慵懶升起卻是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
家鄉的土地上長滿了莊稼:有玉米、谷子、黃豆、高粱、糜子、小麥,它們都是鄉親們賴以生存和用以解決溫飽問題的食糧。秋收過后,像玉米桿兒、豆桿兒、高粱桿兒、麥桿兒等,鄉親們的家里屋外都堆滿了這些柴草,用它們來煮熟莊戶人家的一日三餐。
后來,我去鎮里讀高中。有時一個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來,遠遠地看見村莊周圍的樹林里彌漫的炊煙,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加快回家的步伐。因為我知道:炊煙里有柴草的味道,夾雜著淡淡蔥花、米飯的飄香、媽媽做的玉米大碴粥、小米飯、高粱米飯、酸菜餡餃子、土豆醬香……
暮靄,炊煙裊裊升起,晚霞映照下高低不齊的小房,升騰著一種淳樸和善良,顯得古樸、恬靜與美麗。伴隨著炊煙的升騰,田間勞作的人們在炊煙的呼喚下,趕著老牛的、扶著馬犁杖的、扛著鋤頭的順著村道走回來。頓時,馬的嘶鳴聲,牛的哞哞聲,羊的咩咩聲,個別家鐵牛的隆隆聲,狗吠聲,雞叫聲,匯成了農家歡樂的海洋。
隨著年齡的增長,懷鄉的情緒漸漸地濃了,曠野里的那縷縷炊煙,時時在懷鄉的情緒中繚繞著,經久不散。漂浮在家鄉的炊煙,是那么的親切、自然而諳熟,總讓人有一種歸家后的甜蜜和疲憊時的撫慰。好想再一次,聞一聞故鄉炊煙的味道,好想再一次,聞一聞鍋臺旁邊媽媽做的小米飯、玉米碴粥、高粱米飯、黃米飯、整日貼的玉米面大餅子的甜美味道,那種甜甜的清香至今縈繞在我的記憶里,揮之不去。媽媽打的土豆醬、茄醬的那份濃香刻在了我的記憶中,圍在媽媽身邊討要黃瓜瓤、酸菜心兒,那份記憶刻在了心上,我永不能忘記的家中的粘豆包和媽媽撈小米飯后就忙著去喝的小米湯……
炊煙是家鄉的一道風景,一日三餐升起,飄逸、繚繞;炊煙更是一縷縷鄉情,在故鄉的這片熱土上生根、讓漂泊異鄉的人魂牽夢繞。 伴隨著初升的太陽,縷縷炊煙掠過屋頂,如霧般隨風飄蕩,炊煙總是讓人感覺溫暖的,那煙火的味道和著飯香,讓遠行的人感到安心。很久以前,父親手指炊煙對我說:“人活著就是要像這炊煙,向高處走,向遠方走。”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了父親遠望的目光,記住了炊煙的方向,記住了頭頂那一片純凈湛藍的天空。我一直想,我離開炊煙的時候,一定要是滿懷希望的,我相信連那無言的炊煙都會為我感到驕傲!家鄉的炊煙只因裹挾著鄉情,便多了一份親切與溫馨。氤氳著鄉情的炊煙里,演繹著鄉親、故土、農作物這故鄉三寶間的纏綿繾綣、寄托和依存。
后來,我如愿遠行。從故鄉到鎮里上高中,從鎮到省城讀大學,又從省城畢業后在縣城工作…… 我在我和炊煙都憧憬的縣城里,奔波于生活,浪跡在異鄉,艱難地在城市里穿行著。但是,我在燈紅酒綠、推杯換盞中,總會時時懷念起故鄉,懷念起那炊煙飄動的村莊。遠離了村莊的炊煙,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條斷流的河,一塊荒蕪的田地。只有炊煙,以及村莊里那些與炊煙站在一起的風物,才能讓我的生命保持長久的美感、幸福和豐盈。
十三年前的冬天,我回老家探望母親,正好趕上土豆成熟的時節,母親幸福地對我說:“老三,你小時候最喜歡吃烤土豆了,給你烤兩個吧!”
那天,母親在土灶里烤著土豆,小心謹慎、翻來覆去慢慢烤,生怕稍不留神就會把土豆烤糊燒黑。土豆烤熟的時候,母親長嘆一聲:“唉!人老了,手腳不麻利了,還是烤糊了。”母親的神態,就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我吃著母親親手烤制的土豆,淚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轉,小時候母親經常在火盆里給我們兄弟姐妹烤土豆、烤豆包、烤玉米、烤小麥、爆玉米…… 我知道,這烤土豆分明是一顆拳拳的慈母之心啊!
如今的家鄉,耕牛和馬都已退休,播種機、除草機、收割機、脫粒機……機械化作業給農家帶來了效益,解放了勞動力,一個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小康村像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突飛猛進。城鄉無差別,農民富裕、國泰民安。家鄉的炊煙悠哉游哉,樂在空中漂浮,笑成一個又一個圓圈。
炊煙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家鄉的炊煙,就是我對故土的一縷悠長的思念。家鄉的炊煙里裹攜著濃郁的鄉情,鄉情離不開對舊時的回憶,從老屋升起的炊煙和家鄉的莊稼田林開始,認識和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對家鄉的愛,在我們每個人心底滋生、扎根。如今,時過境遷,世事滄桑,家鄉的那棵老榆樹、破舊的老屋,只能停留在回憶里,駐守在我的夢境中……
多少年來,那淡淡妖嬈的炊煙一直輕盈飄渺在我的記憶中,它如一幅永不褪色的多彩畫卷,定格在我的心里,纏繞在我的心頭,牽引著我思鄉的腳步。不管我回到家鄉還是行走到異域他鄉,只要看到那飄悠升起的炊煙,聞到空中散發燃燒柴草的清香,我的心中就會感覺到少有的溫馨。
2020年1月2日于家中
作者簡介:
高傳博,男 ,1963年出生,吉林省榆樹市人,退役軍人,榆樹市第二實驗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吉林省作家協會、長春市作家協會、榆樹市作家協會會員、榆樹市詩歌學會理事。作品散見于《吉林日報》《勞動新聞》《沈陽日報》《長春日報》《吉林工人報》《吉林農民報》和《參花》《春風文藝》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