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拆】2019.06.19作業
選自《一個廣告人的自白》摘錄自p87
【R?閱讀原文片段】
調查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歐洲人過分夸大訪問美國的花費很多這個觀念,這是我們唯一的大障礙。我們決定迎頭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沒有用你可以“花比你預想的要少的錢”游覽美國那樣文質彬彬、不關痛癢的辦法,而是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數字:每周35英鎊。得出這個數字是經過仔細核實的。比如,在決定紐約旅館一間房間的合理的最低價格之前,我們派一位撰稿員去溫斯樓旅館核查床位,了解到房錢是6美元一夜,她認為是很令人滿意的。
我們的廣告出現在歐洲報紙上的時候,讀我們廣告的人打破了紀錄,引起的咨詢數量多得使美國旅行社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的辦事處不得不加班加點工作到深夜。
【I?拆書家講解引導】
“花比你預想的要少的錢”說了跟沒說差不多,但具體到“每周35磅”,就具備了強大的影響力。
表達事實離不開細節的呈現。
很多人記得,5·12地震中有一位爭議人物叫范美忠。鳳凰衛視采訪他所在學校的校長,問范老師平時表現如何。若校長回答“范美忠是一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這句話很難說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恐怕很多不喜歡范老師的人會覺得校長在袒護他。但校長說的是“他的學生都尊稱他為‘范老’,跟我發短信說要頂住壓力,千萬不要開除他”[1]——有了細節,事實感就很強了。
當然,表達中的細節應是根據表達的目的而精心挑選過的。片段1.3中,廣告大師奧格威給出的細節是關于游覽美國的費用,而沒有涉及任何美國的景觀、城市、人物、歷史……任何細節都提及只會讓你的表達漫而無當、言不及義。
西諺有云“魔鬼在細節中”(Devils in the de-tails),說不關注細節一定會失敗。諸如喬布斯設計蘋果產品的例子,說明成功者都關注細節——當然,是關注有意義的細節,任何細節都過問不可能帶來成功,只會把人累死。
不僅在表達中要關注細節,在行動中也要關注細節,所謂“言行一致”。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就是說,我們平時說話時多提醒自己關注細節,久而久之,在行為中、工作中、思考中就會養成關注細節的習慣。反之亦然。
你看,奧格威已經把說細節內化成了自己的習慣:他在這個片段的最后想表達這個廣告效果好,但他沒有說這句話,因為這樣表達偏主觀、偏概括。他說的是怎么個好法——引起的咨詢數量多。這樣的表達就偏事實了。但他仍不滿意這樣的表達,他還強調咨詢數量多到什么程度——“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的辦事處不得不加班加點工作到深夜”。
魔鬼在細節中。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這幾天在外參加兒童感統訓練的教師培訓,很多引導語言、教具的操作看起來很簡單,實際操作中卻要注意很多細節,要不然訓練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做視覺配對記憶時,假設引導語是“大象和地鐵是好朋友,獅子的好朋友是挖土機,輪船的好朋友是熊貓”,三句話,三種表達方式,給了孩子很好的引導,而我以前就是隨便說,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都是有學問的。
還有今天學操作“豎抱桶”的教具,先是固定,引導孩子抱好夾緊,這些我都沒落下,全做了。然后開始旋轉,雖然老師一直強調要“雙手同時用力”,但我操作起來,細節還是出了問題,右手不由自主就快一些,力量也大一些。這樣豎抱桶在旋轉的同時就會有些晃動,給孩子的體驗就不好。這就是因為我沒有注意手部操作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