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這天,郊外的草木已顯出幾多春意。天色陰涼,微風不燥,正是旅游出訪的好天氣。我和妻、長女凌寒、侄子滿倉,伙同朋友張均峰一家三口,駕駛著私家小車到向往已久的南陽武侯祠一游。
剛接暮春的南陽,一如既往地喧鬧繁華。三十多年前我在南陽七中上高中時,因與武侯祠近,曾數(shù)次到里面游玩。早就知道:南陽武侯祠,是一座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豐碑,靜靜矗立在南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僅是對三國時期杰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紀念,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精神的象征。早年的武侯祠,卻沒有今天這么大的規(guī)模。聽說近些年來,在人民政府的統(tǒng)一規(guī)劃,綜合建筑師、能工巧匠們的智慧和勞動,已將武侯祠進行了較大的擴建和改造。而今我古地重游,心境已大不相同。
穿過熙熙攘攘的市井,踏著青石板路,我們來到了武侯祠前。老遠就見到一座古祠雄居臥龍崗古丘之上,門額大書"武侯祠"三字,兩邊對聯(lián)是:“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唔對古今情”。筆力遒勁,想必是出自名家之手。門前寬闊的大道上有劉備、關(guān)羽、張飛的塑像,和真人比例一般大小,威風凜凜,都騎著高頭大馬。仿佛再現(xiàn)了東漢末年著名的“三顧茅廬”故事傳奇。
我們緩步走進景區(qū)大門,跨過新修的拱橋,見水中有各色的鯉魚在成群結(jié)隊地游弋。向前躍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大的公園,青石板鋪成的地面、水光瀲滟的湖面、高大的垂楊柳、玲瓏的仿古建筑、塔松、翠柏、各色雜樹;亭臺、樓閣、廊橋、青花瓷大缸……還有一個古裝的美女在演奏古琴,琴聲悠揚,使觀聽者如醉如癡。好多游客在拍照留念。最醒目還是那曾經(jīng)熟悉的高大的“千古人龍”石牌坊,兩邊鐫刻著“功蓋三分延漢祚,名垂千古仰威儀”楹聯(lián)。一股歷史的沉香結(jié)合新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武侯祠的建筑布局嚴謹,古樸典雅。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大殿、二殿、三殿等主要建筑,兩側(cè)輔以廊廡、碑廊和配殿。讓游賞者每一步行走,都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與歷史對話。
正好見到一個女導游,領(lǐng)著一個旅游團,正娓娓動聽地講解:“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陽市臥龍區(qū),是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魏晉時期,經(jīng)歷代修建,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它是全國眾多武侯祠中建立最早、且唯一由皇帝(唐肅宗)敕建的一處。
“武侯祠坐西向東偏南,現(xiàn)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筑有山門、大拜殿、茅廬、野云小筑、三顧堂、諸葛草廬、小虹橋、寧遠樓、躬耕亭、臥龍碑林、漢碑亭、望仙閣、老龍洞等。這些建筑古樸典雅,布局嚴謹,既有山水美景,又有人文氣息,展現(xiàn)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jié)。
“武侯祠內(nèi)的碑刻、匾額、楹聯(lián)等也極為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其中,漢碑亭內(nèi)的《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和《漢諸葛忠武侯碑》是武侯祠的重要文物,碑文歌頌了諸葛亮的智慧和功績,是研究三國歷史的重要資料。
“此外,武侯祠還是一處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游覽。人們在這里不僅可以欣賞到古樸典雅的建筑和山水美景,還可以深入了解三國歷史和諸葛亮的傳奇故事。總的來說,南陽武侯祠是一處集歷史、文化、藝術(shù)和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qū),是了解三國歷史和諸葛亮文化的重要場所……”導游的詳盡講解,讓我們對武侯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踱入祠門,祠院內(nèi)石碑眾多,又有幾座大香爐。迎面便是照壁,上繪臥龍先生手執(zhí)羽扇的肖像,眉目間透著幾分清癯之氣。沿著青石板路,來到了大殿。這就是武侯祠大殿,是本祠的主體建筑之一。祠前后有蒼松、老槐、古柏、楸樹、銀杏……樹種豐富,枝干虬曲,綠葉婆娑,動輒就有數(shù)百年、上千年的歷史。正門前兩棵古槐樹,樹干粗可合抱,想是見證了無數(shù)興衰歷史,枝繁葉茂,仿佛是兩位守護神,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圣地。
正殿門楣上懸掛著"功蓋三分"匾額,筆勢雄渾。大殿正中供奉著武侯諸葛亮的塑像,綸巾羽扇,目光深邃,仿佛在沉思著國家大事。左右侍立關(guān)興、張苞二將,皆披甲執(zhí)兵,威風凜凜。塑像兩側(cè),殿內(nèi)懸掛歷代名人題寫的匾額,莊嚴肅穆,贊頌著他們的忠誠與智慧。我駐足良久,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案上香爐中青煙裊裊,幾個游人正伏地跪拜。我亦焚香行禮,抬頭時,忽覺那塑像眉眼間似有憂色,不知是匠人刻意為之,還是我一時錯覺。
正殿兩側(cè)陳列著武侯生平事跡和《出師表》等文獻,我們邊參觀邊思考聯(lián)想。“千古人龍”是對諸葛亮的極高贊譽。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僅在南陽躬耕隴畝,胸懷韜略,更以“隆中對”名垂青史,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又在劉備駕崩后獨當一面,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代名相,也是忠烈千秋的不朽典范。
繞過大殿,我來到了二殿。這里陳列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詳細記錄了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和卓越貢獻。每一件展品都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以及諸葛亮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走出二殿,我漫步至三殿。三殿的建筑風格與前兩殿有所不同,更顯精致與細膩。這里供奉著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的塑像,以及他們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塑像。一家三代,皆是忠烈之士,令人肅然起敬。
入偏殿內(nèi)觀之,還有幾尊新塑的蠟像,有”隱居隆中”、“三顧茅廬”、“舌戰(zhàn)群儒”……其中一組,不過一幾一榻,一琴一劍而已。修竹數(shù)竿,似有風過時颯颯作響之聲。一清瘦文士,正是那智圣諸葛亮。正伏案疾書《隆中對》。
有些殿內(nèi)陳列著些出土文物,有銅弩機、鐵蒺藜之類,皆標著"漢代"字樣。一具殘缺的"木牛流馬"模型尤其引人注目,旁有說明,言是據(jù)《三國志》記載復原。我凝視那粗糙的木架,遙想當年諸葛武侯如何運籌帷幄,發(fā)明這等奇巧之物以濟軍需,不禁贊嘆作為發(fā)明家的諸葛亮聰明靈巧的一面。
轉(zhuǎn)過照壁,見一院落,不甚大,卻極整潔。青磚墁地,纖塵不染。左右兩廊陳列著些碑刻,多是后人題詠。我駐足細看,見一首七律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字跡已有些模糊,想是年代久遠之故。廊下坐著個老者,自稱是祠中看守,見我們觀碑,便絮絮說起這祠堂建筑的滄桑歷史。歷代屢毀屢建,現(xiàn)存建筑多是清代遺構(gòu)。
在武侯祠的后院,有一片幽靜的園林。園中古木參天,綠草如茵,一座座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小橋流水,魚鱉潛伏,曲徑通幽。在這里,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感受到諸葛亮當年隱居南陽時的閑適與恬淡。
后院中有圓形茅廬一座,據(jù)說是仿照當年諸葛隱居處所建。廬前立碑,刻"澹泊明志"四字。正面還有郭沫若的題字匾額,上書“諸葛草廬”,后面有“南陽諸葛廬”匾額。導游說這”諸葛草廬 “相傳是諸葛亮青年時期隱居讀書的地方,草廬按漢代風格復建,內(nèi)部陳列有諸葛亮生平事跡介紹及相關(guān)文物。如今這座“草廬”是代表南陽文化的標志性建筑,是宣揚南陽文化的一張名片。
草廬旁還有座古柏亭,亭前有數(shù)株古柏,據(jù)傳為諸葛亮親手所植,樹齡已逾千年,象征其高風亮節(jié)。
后院大殿內(nèi)還有“-三顧堂”, 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堂內(nèi)塑有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人的雕像,皆是英勇神武。形象再現(xiàn)歷史場景。還有許多反映《三國演義》故事的蠟像、國畫、郵票圖案等。內(nèi)容十分生動、豐富,均是近些年制作和陳列其中的。
諸葛亮的精神,如同南陽武侯祠的一磚一瓦,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依然熠熠生輝。他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時間已經(jīng)是午后,我們又游覽了“碑廊 ”。 長廊內(nèi)陳列歷代名人題刻的碑文,包括岳飛手書的《出師表》等珍貴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記念意義和藝術(shù)價值。還有“臥龍?zhí)?”,是祠內(nèi)一處清幽的水潭,傳說是諸葛亮隱居時汲水、思考的地方,環(huán)境靜謐,景色宜人。我和均峰還徒步游覽了“躬耕亭”,是為紀念諸葛亮“躬耕南陽”的典故而修建,亭內(nèi)展示其農(nóng)耕生活的場景和相關(guān)史料。還領(lǐng)著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穿越了”八卦陣”。最后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武侯祠。我們?yōu)橹秲簼M倉、均峰的孩子致遠各買了一把鵝毛扇和玩具木劍。兩個小孩握扇執(zhí)劍奔跑追逐,大呼“我乃諸葛亮也”,"我乃常山趙子龍也"。我們大人都被他們的天真逗笑了。
出祠時,天空下起了簌簌細雨。回望那蒼松翠柏掩映下的古祠古樸的建筑,心中充滿了感慨。忽想起杜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句。還有那后人撰寫的對聯(lián)對諸葛孔明的一生的總評價:“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歟?君子人也;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千載歲月,武侯精神猶存,當時英雄,早已化為黃土。唯有這祠宇,櫛風沐雨,默然佇立,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南陽武侯祠不僅是一處旅游勝地,更是一本厚重的歷史長卷,讓我們在游覽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帶著這份精神,繼續(xù)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202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