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大約三五歲的時候,會對“死亡”的問題特別認(rèn)真,而這時候他們心理發(fā)展還難以理解和接受科學(xué)而沉重的解釋,因而這也成了父母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
我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兩年。
1.
我的孩子四歲左右第一次問我關(guān)于“死亡”的問題。那時好朋友木木的太奶奶去世,孩子見過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
孩子知道是她去世后,特別正經(jīng)的問起關(guān)于“死亡”的問題,讓我措手不及。
孩子問“去世是什么意思?”
我:“就是沒有生命了。”
孩子:“什么是沒有生命?”
我:“就是永遠(yuǎn)的閉上眼睛,就像永遠(yuǎn)睡著了一樣。”
孩子:“那她還會睜開眼睛起床嗎?還能起床吃飯、說話嗎?”
我:“嗯,不會了。”
“她再也不能動了嗎?是每個人都會去世嗎?”孩子有些緊張、害怕。
“是的。”但我也不能說不是。
我回答得很簡短,因為不知道該怎么向年幼的孩子解釋。
“我不要去世,也不要爸爸媽媽去世。”孩子突然帶著哭腔說。
“爸爸媽媽還年輕,你還特別小,我們都不用考慮這個事情。我們會活很長很長時間,這中途我們一家人會在一起,很幸福很快樂。爸爸媽媽都會陪著你。”我怕孩子接受不了,試圖回避正面回答。
“你們會永遠(yuǎn)永遠(yuǎn),一直一直陪著我嗎?我們都在一起對嗎?”
“是的,寶貝”我抱起她,我知道她想要的是穩(wěn)定的安全感,我告訴她不用擔(dān)心,“爸爸媽媽永遠(yuǎn)在你身邊。”
“可是我還是害怕每個人都會去世……”
我知道她還想問去世之后親人怎么能在一起呢……我卡殼了。幸好當(dāng)時到了餐廳區(qū)域,雖然她還沒有釋懷,但是我們打岔說現(xiàn)在要開心的點餐吃飯了,就沒有再繼續(xù)這個話題。
2.
5歲的時候,有一次帶孩子回老家,我們一起去看望了我的外婆。我的外婆已經(jīng)96歲高齡,頭發(fā)花白,慈眉善目,雖然高齡但身體健康,頭腦清醒。我和外婆很親,她看到我們帶著孩子去看望,很高興,和我們聊天,給孩子吃零食。孩子也很喜歡太外婆。
看望回來,孩子問我:“媽媽,你的外婆已經(jīng)很老了,但是她還是很健康,她還能活很長時間對嗎?”
“是的,媽媽也覺得她能活很長時間。”
從此以后她有時候就會說:“我的外婆和奶奶還很健康,她們能活一百歲,像我的太外婆,一百歲特別特別久。”
看到太外婆這個“榜樣”,她小小的心里感到一股力量,覺得人確實能活很長很長時間。
但在她心里終究還是有一個疑問沒有解決:人死了之后到底會怎樣?親人能永遠(yuǎn)在一起嗎?
3.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講完之后孩子抱著我的脖子親親說:“媽媽,我真愛你,特別特別愛你。你真的能永遠(yuǎn)陪著我嗎?”
“當(dāng)然了,寶貝。”我也抱著她。
“是不是有一些人會死,有一些人不會?”可能因為從來沒有徹底解決“死亡”的問題,她又突然提出,她想媽媽永遠(yuǎn)在身邊。
“不是的寶貝,每個人到老了都會死。但是這是很遙遠(yuǎn)的事情。”我還是想回避
“很久很久以后我也不想死,也不想爸爸媽媽死。死了就不能在一起了。”
“人在老之前,爸爸媽媽還會陪著你長大,成家,也有你自己的孩子。成家之后,你還有你其他的家人陪伴,比如像媽媽成家了,不僅有你的外公外婆陪伴,還有你爸爸、你陪伴。你以后也會成家,也會有更多家人陪伴,你不會覺得孤單。”我試圖讓她看到生命中陪伴的人不止爸爸媽媽。
“嗯,可是我還是想要爸爸媽媽一直在我身邊。”孩子雖然有一些安慰,但是還不能想象那么長遠(yuǎn)的情景,她對當(dāng)下的感受最強(qiáng)烈。
“爸爸媽媽永遠(yuǎn)會在你身邊。每個爸爸媽媽都永遠(yuǎn)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我用了一個抽象的說法。
“為什么?死了會去哪里呢?怎么還能在一起呢,孩子要去哪里找爸爸媽媽呢?”但孩子是具象思維,她一定要知道怎么才能做到。
“死了會去另一個世界,在另一個世界還會繼續(xù)生活。”
“那每個人都能去另一個世界找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嗎?到了另一個世界還是你還會生下我嗎?”
“是的。只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在這個世界活著的時候認(rèn)真的好好的生活,才能去另一個世界。爸爸媽媽們會在那邊等著自己的孩子。”
“那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呢,有電話號碼或者地址嗎?”
“會有聯(lián)系方式的,到老了的時候大家自然就知道了。”
孩子終于放心的睡了。
4.
父母們糾結(jié)的無非是我們給孩子的說法是不是科學(xué)的,會不會誤導(dǎo)孩子。
但是從這個年齡孩子的角度,他們對這個問題的關(guān)注,是因為怕失去最親密的人,失去安全港灣,他們最需要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
至于是否科學(xué),他們長大了會慢慢理解,而且等她長大了,支撐她的安全感的來源,可以是她的愛人、孩子。
何況人類對死后世界本來就是無知的,而且有一些偉大的精神傳統(tǒng),比如基督教、佛教告訴我們:肉身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點。
與其用科學(xué)理論解釋,讓她無法接受,為什么不保護(hù)孩子渴望依戀的心靈,在她還不能理解“科學(xué)”的時候,認(rèn)為那只是依戀的人到了一個很遠(yuǎn)的地方,這樣的解釋讓他們還有思念,還有希望,而這種思念和希望意味著可控,意味著心安。
5.
前兩周,聽說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談到“死亡”的話題,但充滿親情,溫暖感人,老少皆宜,于是帶著孩子去看了。
電影主人公小男孩米格眼中的逝者,其實也沒有那么可怕,因為逝去的人經(jīng)由一座美輪美奐的花瓣橋通往亡靈世界,在“另一個世界”以另一種形式“活著”。
這個故事正好符合我之前的解釋,孩子也很快“理解”了,而且她還發(fā)現(xiàn),原來有一座“花瓣橋”通往兩個世界,兩個世界的人每年都可以定期“相聚”。
今天給孩子買了一本新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這是一本關(guān)于生命的童話,作者通過一片葉子經(jīng)歷四季的故事,來展現(xiàn)生命從新生到死亡的歷程,重點闡述生命存在的價值。
孩子聽到最后一片葉子弗雷迪落下來的時候,有一些惋惜的“唉”了一聲,然后自言自語到:“它掉下去一點都不痛苦,明年新葉子又會長出來了。”
她雖然還不太能理解葉子弗雷迪這一生的價值,但是她至少不再糾結(jié)它們“死亡”這件事,她已經(jīng)不被這個問題困擾,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新葉子會長出來”,這讓我欣慰。
每個孩子性格特點,對“死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一樣,每個父母的解釋可能也會不同,我想只要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