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世與來生,對現實的我們來說,只能是種種猜測與推斷。因為對于未知的事物,我們總是心存恐懼。人終有一死,肉體消隕后是否有靈魂存在,生命可否輪回?布萊恩.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為我們增添了一個神奇的世界,打開一扇探索未知的窗口,透過它,我們知曉了輪回,前世輪回這樣的神秘課題,也許暫時無法用科學來驗證,但是對于現世中的我們來說,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卻可以成為新的關注點。
? ? 布萊恩.魏斯博士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心理學醫生,通過對他的女病人凱瑟琳的催眠治療中,發現了生死輪回的秘密,凱瑟琳是一個有著深深恐懼的病人,她怕水,怕卡到喉嚨,怕到連藥丸都不敢吞的地步,怕坐飛機,怕黑,更怕死這個念頭,為了得到安全感,她常常睡在一個大衣櫥里,還經常的做噩夢。魏斯博士花了18個月的時間對凱瑟琳做傳統心理治療,在一無所獲時嘗試用催眠療法,在催眠治療中,凱瑟琳通過魏斯醫生的引導慢慢放松身體,使意識集中,在放松安靜的狀態下,她想起了一些被遺忘的小時候發生的事情,但是她的病情并沒有好轉,當魏斯博士在催眠的狀態下把凱瑟琳引到一歲的時候,凱瑟琳說出了一些不在現實的事情,一次是在公元1756年,另一次也是在上個世紀的事情,凱瑟琳對自己兩個“前世”的鮮活記憶,強有力的沖擊了凱瑟琳自己,她的病情開始好轉,與此同時魏斯醫生翻查有關前世的書籍,翻閱布朗大學杜卡斯教授的文章,也讀遍了其他研究第六感學者的書,他開始懷疑科學給他的限制,魏斯的生命完全被顛覆,魏斯在他的日記上寫道:“第一次治療凱瑟琳時,我從來不知道我的生命將由此被顛覆了,這個擔驚受怕的女子,坐在我的面前,居然是個催化劑。把我的生命完全改觀了。”
? ? ? 通過催眠治療,凱瑟琳記起她已經在地球上經過了86世。通過凱瑟琳的講述,把死亡的意義做了一個很大的轉換:我們并不只是活在肉身的數十個寒暑,而是活在一個千萬年的時間視框里;“看遍一生”并不只是回顧眼前的這個肉身的一生而是把千年萬年的一生一世翻轉著看,像瀏覽著千年的日記。所謂的“我”突然化身為千千萬萬個人,時而為高官,時而為奴仆,時而得意一生,接著可能窮困一輩子。在一個“一生”里,我們只看到一個“我”,在缺乏“前世觀”的視框下,我們總是固執的把這個“我”緊緊的懷抱著,過度認真地對待它。可是,一旦把這個“我”放在千古里看,他只是我們恒古生命脈中的一個人相。
? ? 我國歷史上就有這樣的記載: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如此悟出他的前生——有一天,王陽明偶游僧寺,看一個僧房鎖得嚴密,便動了疑心,要求和尚打開門看個清楚。和尚對他說,房里有一位老僧入定,已經五十年,寺里交代,不可隨便開門。王陽明卻堅持要開門一看,和尚強不過他,只好開門。果然看到一個和尚肉身坐在龕中入定,面色儼然如生,而且活像王陽明自己的相貌。他看了心中如有所悟,覺得這個和尚,就是他的前生。抬頭四面一看,墻壁上還留有一首詩:
? ? ? 五十年前王守仁, 開門即是閉門人。
? ? 精靈剝后還歸復, 始信禪門不壞身。
王陽明的名字就是王守仁,王陽明這才發現自己的前世原來是一位出家和尚。
? ? ? 我們應該以一種客觀的態度看待前世輪回,目前社會上有兩種迷信現象,一種是宗教迷信,一種是科學迷信。前者是因為對某種宗教的狂熱信仰而產生盲目信從,后者則指過度信奉科學實證,認為無法用科學實驗證明的事都是無稽之談都是不存在的。前世輪回不是宗教迷信的產物它確實存在,雖然目前還不能以科學的方法來開發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們之所以會對前世有興趣是因為每個人都想知道未來會怎么樣,即有前世輪回則必有來生。所以我們若想從前世輪回上獲得一些益處,就應該把精力集中在今生后世上,要想有一個更好的后世今生,應該多發善心,許善念,做善事,結善緣,收善果,使得今生祥和圓滿,后世當然就會更美滿。
? ? 我們的目標就是學習,通過知識成為像神一樣的存在,我們借由知識接近神,然后可以回來幫助其他人。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通過修行以明心見性,經過禪定,可以接觸到多重宇宙,達到各種不同的意識境界。佛經上也指出,釋迦牟尼成佛后,對于宇宙間一切往生往事以及無盡的來世,剎那間便能了若指掌,我們從每個空間來并不具備相同的能力,但都具備直覺能力,有些人雖然強些,但最后都會達到一點,達到超脫達到涅盤,在這一點上大家都是相同的。只有我們自己能除掉在塵世具有形體時,所積累的惡習,大師無法幫我們去除。若我們能掌握一切外在的問題,下一生就不會有這些問題。我們要學習及完成的項目是以一生一生來計算,而不是一年一年。 把自己放在“不止一生”的觀照里,把“我”突然被提升到一個較高智慧的位置來觀想,那是一種超越生死的解放感。
? ? ? ? 馬丁.海德格爾教授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早在1929年,它就探討了這個問題。她深深了解,人的肉身會死亡,但是人真正體會到自己會死的念頭后,卻可以使生命充滿生機。死亡是事實但死亡不是生命最后的時刻。美國參議員紐伯格獲知自己的癌癥已到末期時,才幡然領悟生命的真諦是什么,在臨死之前他提到自己的變化:在我得知自己癌癥惡化時,我不再想到我參議院的高位,我在銀行的存款或者對世界的野心,自從生病之后我和妻子從來沒有吵過架,但過去我總罵她煮的飯菜難吃至極,花太多錢買衣服,但我現在顧不上這些瑣事了…反之我開始把以前理所當然的事視為恩賜,能夠與朋友共餐的快樂,能有老伴相伴,靜靜地讀書看雜志,即使是喝杯果汁我也覺得是生命的恩賜,這是我第一次領略到生命的救贖,我知道我的肉體將毀,才使我捕捉到人生的真諦。
? ? ? ? 宗教的真諦往往強調的是“不再渴求”。魏斯博士也發生類似的改變,他說:“日復一日的聽著凱瑟琳的錄音帶,我的疑慮漸漸消融,我的生活變得很單純,更容易滿足。我不再與人玩人情的把戲,不再以自己的身份做虛假驕的身段,變得更坦誠更直接。”
? ? ? 各位朋友們,如果世俗的繁華不能幫我們找到安心立命的智慧,那么我們必須用另一種意識來保持仁愛與簡樸,在那種意識里我們有著對人類望盡千帆的終極關懷。一旦我們跳過那道閾限,眼前頓然開朗,一切身心終將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