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假,作為準大四且打算畢業直接就業的學生,暑期實習似乎是人人都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由于各種機緣,我沒有像大部分同學一樣去找市面上的公司實習,而是跟著我們老師做一個項目。項目具體情況不便透露,但可以看做是做文案。
此次實習大體情況是這樣的:老師將題目布置下來并給了一些這個實習題目的來源文件;老師帶領我們對文件進行基礎解讀;我們利用自己解讀到的東西,對相關資源進行搜索、整合;整理,成稿。同時,因為過程中會涉及眾多牽扯進來的新資料,我們約定每周二、周四下午進行討論會。
經過近四十天的實習,從無知到規范,我學到了許多,現將我的一些體會與看官分享。分享只圖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若無益,眾看官必是已經在這方面超越我許多了,可喜,可賀。
1、做事情要先立好框架;框架要清晰簡明。
這個體會主要來自于我們每一次討論時老師總是先問:你們的方向想好了嗎?你的最終成果里的基礎要素是哪些?這兩個問點到的就是框架和框架的清晰度。其實不用老師點,我們平時做事的時候也應該這樣,就好比你去超市前,心里先列有了一個大致清單,這樣最后到手的東西即使有變,也不會太脫離你的初衷。
立框架的好處是讓事情變得有方向感和有整體感,好比你在裝修房子時,知道自己缺什么,要怎樣的才合適,這樣在找尋目標時,也才會因為限定了范圍而更省力。
2、跟boss/甲方做事千萬要有自己的想法。
這個體會來自于有一個小組的同學每次都懵懵懂懂,有一點自己的想法,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每次開會之時基本就是他們換方向之時。
一旦你做事將就而又沒有主見,那離你的思維被帶走就不遠了。因為你沒有具體想法,boss/甲方卻有許多不合你項目實際的想法(他可能對項目知道大概,但在細節上,有時可能不及你),這樣,每次開完會,你會馱回來一堆任務和一個看起來很可行卻可能在下次開會時被他fire掉的方向,很傷人費力。即使是他上次親口說的,也很有可能得到這樣的回應:我那時只是提一提,不是命令,誰曾想你們如此。
有自己的想法是跟別人交談的充分條件,建立在這樣上的交談才有意義。
3、上一條同時產生一個體會,如果你是boss/甲方的話,有時候你有必要對自己的言論做限制性說明。
這樣可以避免某些人太過僵化,一聽即從,浪費財、物、人力,反回頭說是因為你的不當引導。同時也避免了你們之間對這件事的溝通差異性越來越大,畢竟還是要達成共同的目標。
4、當你做一件由很多相似的事疊加起來的事時,比較成熟的做法是先做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樣品,把樣品拋出去,得到認可后再繼續做下去。
這個體會來自于我自己的小組。當我們感覺找到合適方向的時候就一股腦蠻干了下去,還為此加班加點。后來結果你也猜到啦,其中有一步是錯的,每一個結果自然都是錯的。真是費力不討好啊。
所以,當你做一件由很多相似的事疊加起來的事時,不要一股腦傻兮兮地就做了,到時候勞人傷財費力氣不說,還有可能會耽誤整個項目的計劃,很不是。
5、匯報事情時要注意的是:簡明清晰。
這里有句話說得好:文不如列,列不如表,表不如圖。說的是展現信息的形式,還有一個是:你要提前準備好深淺程度不同的講解(匯報)詞。先將大框講了,琢磨你的boss聽不明白時再對具體部分進行必要說明。如果再不行,就細講。總之一句話:先搭骨架再添肉血,血肉的程度視對方理解程度而定。
6、提問時,學著提出疑問的同時給出擬解決方案(大于一個)。
盡量不要讓對方做解答題,要讓對方做選擇題。問人雖然是最直接的學習方法,但若你們之間沒有一點點共同基礎,頻繁問人小問題會降低自己探究的能力。
7、細節之處見分別:小到排版、字體、標點都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內里很重要,但外表包裝也重要。正如知名女主持人楊瀾說的:沒有人有義務透過你邋遢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如果內容很好,那這些可以算是錦上添花;如果內容一般甚至差,這些可就可以算是雪中送炭了(至少態度是認真的)。
另外:這個道理放在人、事、物上都講得通,也有意義。
8、如果你一時做不出來,也不要一時太過驚恐。
主要是覺得一時太過驚恐并沒有什么實際作用。但有一點:若果真如此,后期發力就很重要啦。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