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孕婦,都是超級馬里奧的化身!
8月14號下午一點半,當我第5次走出B超室,眼淚終于忍不住泛濫。
大排畸,是在孕20-24周的重要檢查,顧名思義是要在胎兒尚未發育完全之初排查各類胎兒畸形風險,以便盡早干預治療。而我和我們家余毛毛,彼時已經做了兩大次(孕22周和24周各一次)5小次(每次間隔30-45分鐘的散步,以期待余毛毛能變換體位)B超檢查,結果都一樣的:胎兒肝臟有回聲、膽囊未顯現。
在這5次反復檢查的等待過程中,我好死不死地去問了度娘,查出來同類情況有說“膽道閉鎖”的,有說“血管瘤”的,心情一落千丈,跌入谷底。玻璃心如我,在已經有強烈胎動的情況下,怎么也想不通為什么余毛毛竟成了“膽小如鼠”之流!更不敢想,這樣的檢查結果會被主治大夫判個什么刑,不管什么刑,我都不忍心也不接受和這一根壞毛分別的可能性——我的內心有一個撒潑耍賴的小人,坐在地上拼命哭鬧,來回蹭著腿大喊“我不接受!我不接受!”
而外表軟弱的我本人,只敢在毛爸肩膀上留下我西湖之水一般的眼淚,伴隨著一串大鼻涕。
懷胎十月,每個孕婦都要經歷十幾次產檢,起初是每月一次,隨著孕周的增加,變成兩周一次,最后一個月是每周一次;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我在第一次大排畸有未見項,還要再來一次,產檢次數就更加多了。有不少孕婦抱怨國內產檢復雜,且公立醫院人多等候時間長,如果是身體健壯的孕婦到知名三甲醫院/婦產科建檔,又掛了專家級別的號,即便每次產檢都有上一次預約,那也會達到“等位2小時,看病5分鐘”的程度。本人的體驗大抵如此。
截止寫這一篇的時候,我已經經歷了小到每次常規的血檢、尿檢,大到NT、唐篩、糖耐和大排畸等在內的例行產檢。先后查出了婦科炎癥、貧血、妊高癥風險等問題。但坦白來說,只要每次聽到大夫說“胎心挺好的”這句話,都覺得我自身的毛病沒有殃及余毛毛,它平安無事,我就不很焦慮。
直到大排畸這次,是我余毛毛身上直接出了問題,我的心慌到極致。
那種感覺,真的就像是馬里奧附體,一關一關地闖,卻不知道在哪兒會出現個坑,或者蘑菇人、龜孫兒之流,讓你損失一條小命。可以說每次的旋轉跳躍,都是提心吊膽的。
沒出息地哭過之后,還是要老老實實去給主治大夫看B超結果。在這次產檢上,我那經常給病人加號到最后一個收工、不太愛多說話的專家大夫,只用了兩句話就給我吃了一記定心丸:膽囊未見,有些人到生也看不見;肝臟回聲有時候大人查也有。她說得臉不紅心不跳,眉頭舒展,說完就緊著看其他檢查結果,沒等我反應過來就張羅我上床做常規檢查了。
這應該是我最深切體會到“柳暗花明”的一次。本來心里已經上演了悲歡離合的戲碼,主治大夫云淡風輕的兩句話,就讓我那碎成餃子餡兒的玻璃心,重新粘起來了。
不得不承認,產檢闖的關不僅是身體上的,還有心理上的。通過這事兒后我覺得,大夫除了治體病,也得給人治治心病。我一方面感嘆著老大夫一定是見多識廣、見怪不怪,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玻璃心實在沒有必要,還是應該無條件相信自己的主治大夫。畢竟,你已經選擇了最好的醫院、最好的大夫,如果專業的人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那你能做的掙扎事實上也寥寥無幾。
當媽的第一步,可能是有顆強大的內心吧!
當然,身體上的闖關是顯而易見的。產檢絕對是個體力活。除了要有等待門診的耐心外,也需要健康的體魄或者外援,以及清晰的頭腦,指揮自己也指揮外援。
拿我第一次產檢來說,看病雖然只有5分鐘,但大夫的助理一下給開了十幾張檢查的單子,并且在后面烏央烏央的排隊情況下,來不及跟你解釋這些個檢查單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兒。
一頭霧水之下,我在一個咨詢臺排了隊。到我的時候,才知道是做在做一個出生人口的統計調查,負責的大夫(或者說大姨?)給大家分發收集樣本的尿管。我稀里糊涂地就為這項醫學調研事業做了貢獻。
我這時厚了一次臉皮,趁著那位大夫大姨身邊人不多的時候,趕忙問了問這些檢查到底都是干嘛的。沒想到,這位大夫大姨非常耐心地跟我講解了每個檢查的用處,并且幫我把檢查單排序、歸類,告訴我檢查的時間,總算給我這個首次當媽的人安排明白了。當時心里感嘆,好人有好報啊,為了醫學事業奉獻還是有好處的。
在后來越來越多地產檢中,我已經熟練掌握了當時那大夫大姨傳授給我的“按時間排序檢查”的武功,在每次產檢后,都會按照下次使用的先后順序整理好單子的順序,并且規劃下次產檢的路徑,同時在步入醫院大門的那幾分鐘里指揮毛爸,配合我的無縫銜接計劃;在偌大的婦產醫院里,我熟門熟路地繳費、拿檢查用品、交樣本、預約B超、抽血、取報告,不僅健步如飛,還時不時地幫助一臉懵逼的孕婦,或是多臉懵逼的家屬,在醫院里摸清地形。
當媽的第一步,不是從生產開始的,從懷揣自己的那根壞毛開始,已經拼盡了腦力心力和體力,不停地闖關。
這和做任何一個項目,服務任何一個客戶和老板都不一樣,因為啊,你的用心程度已經決定了,每個產婦都是超級馬里奧的化身啊!
于2018年8月26日午
孕27周+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