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郭寬潤:
理解本章有一個角度,就是與上一章節之間的關係?
如昨天講的三個人生現象之間並沒有顯而易見的邏輯聯係,卻構築了一個巨大的意義空間,本章與上一章節也是有關繫嗎?
上一章節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成就一悅樂君子?
本章就是對這一問題的解答
本章最值得注意的內容就是本立而道生,論道就不是一般的內容,而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從子貢這段論述中,可以明確這一點
這里的‘本’就是傳統講的本末觀,本前人大多訓解為根,根本本源,解決問題有各種邏輯層次,從哪個層面解決是受境界及現實狀況決定的,從根本本源上尋求解決方案無疑是最佳的方案。
孝悌與一個人最親密的關係,是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繫,這是作為一個人最本源的倫理,是元倫理。
其他的幾倫則涉及社會化,輿論是夫婦、君臣、朋友,都是社會層面的
仁是對人深刻的認識,是對人存在的認識,仁是人性的一部分。所謂仁者人也
仁有兩層基本義,一是仁者愛人,一是仁就不能對他人‘’麻木不仁‘’
上一章講了孟子說的‘’習焉不察的眾也‘’,眾人大多都迷失在時光中,生命中的活力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逐漸枯萎,被生活磨滅了熱情,說是行屍走獸,其實並不為過,那我們就要問,這一切都是怎麼發生的?生命是怎麼喪失了熱情?
仁心人人皆有,但卻非常微弱
更被不斷的社會化進程(工具化、體制化)所遮蔽,扶起一位跌倒的老人可能會有法律及經濟上的後果,這種現實邏輯下,仁心的衰微是可以想象的了
曾文正公講,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這春就是一種生機,一種深層的生命活力,這就是仁。
仁是仁者的自性流淌
易乾卦文言道出了這一秘密,君子體仁足以長人。仁心是讓我們回復生命活力熱情的基底
本章的孝悌講的就是如何喚起血脈親情中的愛,此愛即是仁,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那再回過頭來理解孝悌就容易的多了,孝悌是沒被社會化染污前的血脈親情,是讓我們養就仁心激發生命活力的最佳路徑。
人的行為具有遷移的特點,在家中養成的習慣會很自然遷移到工作生活中,這就是《性自命出》中講的‘養性者,習也’的道理
這也是本章:‘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的道理
傳統學問有一重要方法論,掘井及泉,這就是孟子講的:“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閑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從外面司空見慣的事挖掘,如能挖掘到人性本源,這就如挖到一豐富的泉源,對眾多的現象自然就可以容易理解。
《錢穆論語新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來從學者。
孝第: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好犯上者鮮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鮮少義。
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
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于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于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于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
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猶未之生于根。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待于心則謂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格遵言,有指德言。內修于已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為道。或本無為字。或說以為仁連讀,訓為行仁,今不從。
按:《論語》有子、曾子二人稱名,或疑《論語》多出此兩人之弟子所記,或是也。孟子謂“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于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則有子固曾為孔門弟子所推服。《論語》首篇次章,即述有子之言,似非無故而然。
孔子教人學為人,即學為仁。《論語》常言仁,欲識仁字意義,當通以論語》全書而細參之。今試用舉其要。仁即人群相處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 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養成德,所指極深極廣。由其最先之心言,則是人與人間 之一種溫情與善意。發于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實為人性所固有。其先發而可見者為孝弟,故培養仁心當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則貴能推廣而成為通行于人群之大 道。有子此章,所指淺近,而實為孔門教學之要義。
白話試譯
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就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
《論語正義》
?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鮮,少也。上,謂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順,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先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
? ?[疏]“有子曰”至“本與”。
正義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弟子有若曰:“其為人也,孝於父母,順於兄長,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性必恭順,故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亂為悖逆之行者,必無,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務修孝弟,以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後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謂,故又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禮尚謙退,不敢質言,故云“與”也。
注“孔子弟子有若”。
正義曰:《史記·弟子傳》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歲。”鄭玄曰:“魯人。”
注“鮮,少也”。
正義曰:《釋詁》云:“鮮,罕也。”故得為少。皇氏、熊氏以為,上謂君親,犯謂犯顏諫爭。今案注云:“上,謂凡在已上者”,則皇氏、熊氏違背注意,其義恐非也。
《四書集注》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弟、好,皆去聲。鮮,上聲,下同。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
犯上,謂干犯在上之人。鮮,少也。作亂,則為悖逆爭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則其心和順,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亂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與,平聲。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為仁,猶曰行仁。與者,疑辭,謙退不敢質言也。言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順德也,故不好犯上,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愛及于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
或問:“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謂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個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曷嘗有孝弟來。然仁主于愛,愛莫大于愛親,故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