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產品經理而言,演講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問題。無論是需求評審,還是產品宣講,甚至是平常與相關部門的溝通交涉,都要求產品經理的講述能力足夠高。怎么樣根據不同的受眾,用最精煉,最有邏輯的語言,使得我們的演講通俗易懂,這是一門很考驗人的手藝。
產品經理有一個人人都認可的一樣結論:任何事情都是一款產品。演講也不例外。演講作為一款產品,我們自然需要用做產品的方式來操作。
首先,我們要考慮一下我們這次演講的受眾究竟是誰?是某些專業領域的大牛?還是完全一竅不通的小白?甚至,有可能是一文不識的中老年用戶。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需求,也就有不同的切入點。
例如,我們是一個創業團隊,做了一款APP,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投資。那么,我們就就考慮投資人的需求。對于投資人而言,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能發現好的創業項目,通過投資獲得高額的收益。那么,他們怎么定義好的創業項目,他們更關注什么?這點就值得我們想清楚。是需求的合理性,還是市場空間,又或者我們的APP的注冊量,活躍度,以及相對競品而言的優勢?他們更關注人,還是更關注事?由于投資人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有的放矢地在演講中展示我們的產品,我們的團隊,從而吸引投資人來投資。
假如我們的用戶群是面向一群文化程度不高的大爺大媽,我們需要面向他們進行宣講,吸引他們來使用我們的產品。那么,我們又得換一種方式來進行講述。顯而易見地,我們的用戶群有幾個很明顯的標簽:中老年,文化程度不高,對新事物的理解難度較大。除了這些基礎標簽,根據我們的方向,以及這群大爺大媽的需求,我們還可以挖掘更多的標簽以及行為特征。根據他們的特征可以發現,這樣一群用戶,我們就得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來挖掘他們生活中的需求,與他們形成共鳴,從而來展示我們的產品,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哪些事。用這樣的方式,從而來吸引這群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
以上面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關于演講的產品化,我們主要關注下面五樣東西:
1.我們這次演講的目的是什么?
2.我們這次演講的目標受眾是誰?他們有什么行為特征?
3.目標受眾的需求是什么?他們更在乎什么?或者說,根據你的理解,他們更希望聽到一場怎樣的演講?
4.我們的演講能滿足他們的哪些需求?
5.根據受眾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演講
梳理好這五個問題,我們的演講,就會顯得更結構化,更有邏輯。無論是什么樣的演講,我們都可以有的放矢。而結構化思維,恰恰是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之一。將演講進行產品化,既能更好地運用我們在做產品中所學到的東西,又能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講述能力和產品sense?何不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