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一書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七個方面解析了人生路徑與結果的關系。與其說這是一本成功學的書,倒不如說這是一本關于方法論和行動指南的書籍。全書中對我個人比較有啟示性的觀點和建議有很多,這里總結如下:
一)時間層面:
作者首先強調了“鄭重”的態度,什么是鄭重呢?就是“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的聚焦于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的投入”。同時,作者也提出了應向孩子學習“鄭重”態度,孩子在玩耍時專注且全情投入,反倒是成年人在以一種游戲人生的態度草草度過一生。對此,我深以為然,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忙忙碌碌的生活,對于大多說的工作、學習和項目我們都抱著功利的心態,淺嘗輒止,到頭來卻是發現忙碌一年卻沒有什么進步。因此我也鄭重的在2017年的工作規劃里提出了聚焦、系統性學習和復盤的要求。
其次,作者介紹了時間視角的概念,并提出“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并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納負面作用明顯的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的視角建議。
同時,作者給出了時間維度的規劃建議和行動指南:1、對五年后的自己提問(解決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的沖突);2、少做短半衰期事件;3、快慢之辨,關鍵是要知道什么事應求“快”,什么事應求“慢”;4、提升時間的使用深度(仍是主動性的聚焦和專注)。
二)選擇層面:
作者首先提出的是選擇的標準問題,這個是左右選擇的根本。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選擇也就意味著放棄,選擇是舍與得的智慧。作者援引巴菲特的解釋,“必須擅長說“不”,以便去做那些真正特別的事情”讓我很有感觸。在現在的職場環境中,中國是個個性化喪失的國度,是個喜歡扎堆和跟風的地方。單從我相對熟悉的資本市場領域看,中國的風潮即使如此,從開始的PE熱到定增熱,再到現在的并購熱和全民FA。中國的金融機構大部分都在跟風炒作,忽悠投機。我想這是一種病態。作者說的很對,選擇的標準上來說,首先是以人生的最高目標作為選擇的第一原則,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估計就是這個意思;其次,“更高的標準,才會有更好的選擇”也是如此,更高的標準往往來自于我們的內心而不是環境,但是現實卻很殘酷,多數時候我們都被環境所左右,選擇一種所謂的舒適,這種將就最終讓我們滑落;最后,要提升格局(從盲眾,到理念人,再到至善之人),突破隱含的人生假設。人生不設限,想想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從小時候想成為造福眾生的仁者、智者變成了現在的庸人?我想答案可能更多的是我們對于生活和環境的妥協,以及對自己的放任。
在這一部分,作者也給出了我們比較實用的輔助選擇決策的方法,即精細化思考下的多維度分析法和拇指原則(主要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意味強烈的情況或者復雜度過高、牽扯面過廣的情況)。并指出選擇需要的反饋機制,即“校正選擇,做出建設性的改變”——尤其是不要因為預設規則,而放棄個人追求。另外,作者也指出重新選擇并不需要全部推倒重來。
三)行動層面:
從理念上說,這一部分我覺得最有價值的行動理念就是:1、即刻行動,開始并完成一件事比做好它更重要。因為只要開始了,就有機會把它做得更好;2、從“最小化可行產品”開始行動,“最小化可行產品”是精益創業中的關鍵概念,是指可以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制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戶使用的試驗性產品,創業者應該盡快把最小化可行產品發布出去,然后根據用戶使用它的反饋來進行優化(這一過程稱為“構建-測量-學習”的循環);3、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行動先于思考的價值所在。上述的三點理念,我覺得都是能夠幫我們客服拖延癥和空想主義的有力武器。在金融實踐領域,我發現通常公司都是在沒有對目標公司做出深入調研的時候,就開始空想出宏大的方案,在遭遇否定之后,便很少優化推進,最后項目不了了之。實際上,從行動層面看,行動也是需要反饋、優化、再行動,如此循環往復的。
另外,在提高行動的效率方面,我覺得保證“核心思考區間”的工作不可中斷,對不同認知類型的工作分層處理的方法很有啟發性。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核心思考區間呢?其實,就是具體工作的脈絡、架構。其實,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很容易或略架構和脈絡,說白了就是沒有系統的概念,僅僅專注于一些細節,最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四)學習層面:
作者提倡成為高段位學習者,并指出只有最后能夠作用于現實的學習,才是唯一有效的學習。這個雖然老生常談,但卻知易行難。那么如何做呢?作者給我們開出的藥方是:主動構建知識,溫故知新,解碼基本規律等。其實,學習這部分的感觸不多,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作者提出的知識操練方法,即寫作式操練、游戲式操練和設計式操練。目前,正在實踐寫作式操練,希望能通過不斷的練習和實踐進一步擴充知識和思維系統。
五)思維層面:
作者指出“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思維是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對信息進行高度的概括、推理和演繹。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認為作者的這一說法是正確的,現實中我的感受就是信息的極度負荷導致思維停滯或碎片化。因此,簡化首先是精簡信息,過濾到信息噪聲(作者的建議是:精選可信賴的信息源;不追逐當下流行或過熱的信息;重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定期閉關,屏蔽外界紛擾);其次,才是思考。思考的過程我以為和讀書并無二至,就是把厚書讀薄,再將薄書讀厚。思考也是一樣,先從信息中提煉出框架、脈絡和邏輯,在以此為基礎進行推理、比較、聯系和演繹。同時,在這一部分里,作者也給我們了兩個輔助思維周全的工具——矩陣和清單。
六)才能層面:
在這兩個層面,作者指出“努力,是最需要學習的才能”并進一步指出“努力不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策略”以及“木桶原理”之于個人發展的錯誤理念。最讓我感性興趣的是如何設計努力的策略,從我個人不成功的英語學習經驗來說,我確實覺得單純的意志力雞湯難以戰勝骨感的現實。那么具體要怎么做呢?首先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不茍且,努力的第一要訣恰是“舍棄”,又是舍得之道;其次,是設計挑戰激發潛能,我覺得和游戲操練有點像,設計挑戰激發斗志和興趣;最后,是深入下去,培養出真正的興趣。對于最后這一點,我非常同意作者“不以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的說法”。說實話,我一直很困惑自己的興趣,時常會想什么我感興趣什么我不感興趣,然則多數這樣的考量都是在沒有實踐的基礎上做出的,所以我為此蹉跎過,給自己的人生設限。甚至發現,在我真正接觸到我以為我感興趣的事后才發現我的興趣并不在此。因此,讀到此處之時,我也暗下決心要擺脫這個自己給自己套的無形的枷鎖。
最后,來談談成功,我突然覺得成功恰是最沒有可談的東西。如在上述幾步能有所精進,則成功不過就是那么回事。我只想以作者在開篇序言里說的說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讀后感——“只有堅持做一個你所喜歡的自己,你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確如此,我們不是要成為那個別人眼中的我們,或是世俗標準中的我們,我們真正要成為的是我們心中那個我們認可的我們,僅此而已。
up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