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情緒與壓力管理
第二單元:認識情緒與壓力?
意識的過程
我們的思維是意識所控制的,思維過程包括感知、聯想、評估和決定四個環節。潛意識類似的過程是程序化的,不應該叫做思維。
人類用大腦來詮釋自己器官所接收的信號。稱為:感知。
我們能夠感知是因為我們身體上的每一個器官(包括感覺、生殖與內臟的器官)都是外在世界和身體信號的“接收器”,只要是它范圍內的信號,經過某種的刺激,器官就能將其接收,并轉換成為感覺信號,再經由自身的神經網路傳輸到大腦中進行處理,這就是感覺。
我們一直都在自動化的進行著感知,甚至嬰兒出生前在母親的體內就能感知到壓力、溫度和聲音。出生之后,就有了更多的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感覺、平衡覺、運動覺、內臟感覺和痛覺,直到死亡。在我們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我們都在自動化的感覺著周圍的事物和體內的環境。
我們能夠收到的感覺信號非常多,但大部分都由潛意識幫我們進行了處理,只有潛意識認為我們有必要知道的才傳遞給意識,于是我們就感知到了。我們所感知的東西,都是在大腦作用下完成的。大腦對刺激信號進行解讀與破譯,并產生各種感知。這一感覺的變化,就是人的大腦對外在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映。例如你走進一間坐了很多人大會議室,你可能只會看到你熟悉的人、你敵對的人和你的領導等,其他的人都只是眼睛看見了而已。或者說你的潛意識都看到了,但它只讓你看到了它認為你會感興趣的很少的一部分。
感知之后是聯想。
聯想就是大腦自動的把我們的感知與我們已經儲存在潛意識中的相關內容聯系起來。也就是會問我們自己:“我以前見過這種情況嗎?”
在聯想過程中,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于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會發揮主要作用,也就是會根據最近的一次發生的情況對這一次進行判斷,最近發生的事件的影響系數最大。對于大腦來說,這是進化的必然結果,這是最經濟的做法,所耗費的資源最少。試想一下,如果每一次都從最初接觸的一次開始,把每次相似的經歷都聯想到,所要耗費的精力可想而知,不可行也不現實,而且也會給下一步的評估帶來麻煩。
如果沒有找到類似的存儲內容,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大腦會尋找最類似的經歷,或者尋找其他人相同、相似的經歷,將這些結合在一起進行下一步的評估。
中國有句古話: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每次借錢之后及時歸還,那下次再借錢就不困難了,甚至以后可以借更多的錢,但第一次借錢給一個人時的評估都是慎重的。
聯想后會進行評估。
評估就是評價估量。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的根據從潛意識中聯想到的信息對我們的感知進行評估。評估就好像是問自己:“這件事的結果會怎么樣?是會給我帶來好處?還是會帶來問題?需要投入多少精力去做?”
大腦的評估就是將收益和付出做比較,給出一個大概的得分。這里的收益是綜合性的,如在做一件領導分配給的工作時,收益就不僅包括你的直接收入,還會包括領導對你的印象、你可以不必換工作、同事如何看你這個人和你未來可能的收益等。
對于沒有類似經歷的事件評估是謹慎的,對于有過相同經歷的事件評估則順暢得多,給的分數也更高。這就是你可以借更多的錢給一個經常找你借錢并及時還款的人的原因。你的大腦給了他一個高分,與銀行給我們的信用評分類似。
評估的過程像是討價還價,賣家說要90塊,買家說給50,中間所有的價格都是可能的評估結果。
吃完飯,我和兒子確定什么時候彈鋼琴。
我說,“5分鐘之后7點整開始彈鋼琴,可以嗎?”
他說,“太快了,我還要玩一會兒!15分鐘。”
“6分鐘。”
“10分鐘。”
“好的,10分鐘,你看表,10分鐘之后是7點05分,你要準時喲。”
“嗯。”
對于小朋友來說,由于還沒有什么經驗,也不成熟,他們的判斷往往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但隨著人逐漸成長,會意識到在黑和白之間存在著各種深淺的灰色,在此和彼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可能,這也是智慧的象征。
當你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灰色時,你的選擇就多了,你就是在不斷的成長,你更有智慧了。
決定是作出主張。
這是根據評估的結果決定做還是不做,要花費多少精力和資源去做。
評估的結果一定是大于零才會決定做,否則就不做。評估的收益與付出之間的差值越大,做的決定就越堅決,執行起來動力越足。
由于對那些沒有過往經驗的事件不能產生直接的聯想,評估時也更謹慎,這就造成了我們最終做的決定往往不是根據自己“能做什么?”,而是根據自己“做過什么?”來做出的。我們潛意識里面存儲的過往經歷是我們的寶庫,但如果我們不小心,它們很可能成為我們充分發揮自己潛力的障礙。
我們每一次思維的過程除了產生當次的結果外,隨著我們做某件事情的重復,這個思維的過程會逐漸熟練,我們也會逐漸的交給潛意識去完成,變成了“自動化”的過程,也就是形成了我們的“態度和習慣”。
新聞:一位小鎮老太太的遭遇
據了解,這位老太太的老家是粵西的一個沿海小縣城,雖然臨近海洋,但在廣東仍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像老太太這種上了年紀留守在小鎮的人群,信息相對閉塞,自然成了偽P2P最稱心的目標。
老人稱自己信錯了人才會把錢投進去,她回憶,2015年春節,在深圳打工了近十年的侄子回來不停給她推薦一款名為“農村寶”的理財產品,宣稱年化收益高達25%至32%。一萬塊錢一天可以拿到9塊錢的利息,利息每天到賬,本金30天后可以隨時取出來。
她第一次聽到“惠卡世紀”這個公司名字。這是一家當時成立不滿兩年的P2P公司,總部位于深圳,主要業務之一便是面向農村的互聯網金融。據官網上的介紹,“農村寶”是其拳頭產品。
經受不住誘惑,一開始她投了1000元,后來慢慢地再投1萬、2萬,到了“出事”前,總共投入18萬元,這是這位小鎮老人的養老錢。
起初,每月的利息還能如期發放,但很快,不利的消息接踵而來。
2015年年底,惠卡世紀另一款理財產品“脫貧寶”剛上線5天,即有網友發帖稱“朋友投資脫貧寶被騙”。兩天后,又有一篇疑似為該公司前員工的網友發帖稱公司發工資困難。
而2016年2月之后,情況急轉直下,公司接連幾日發布公告稱,要鎖定投資者的本金,30天才能提現,繼而轉為48天,再變為60天,直至要等90天。
當時她和全國各地的投資者都曾奔赴深圳,要求提現,但最終空手而歸。2016年2月24日,該公司微信公號發布一則奇葩公告,“懇請黨和國家接受惠卡世紀投靠和庇護,讓惠卡世紀變為國家控股企業。”公司CEO何正松還為此立下了軍令狀,稱“變為國企之后,在2023年12月31日前為祖國將惠卡打造成為營銷及服務網絡機構遍及全球80%以上國家各大城市的世界100強科技及服務企業。”這篇公告在當時震驚了互聯網金融圈。
然而幾天后,深圳警方查封了惠卡世紀。警方通報稱,該公司以高額回報為噱頭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來自廣東、北京、江蘇等10多個省市的3萬多名投資者被騙3億多元。
--《投資界》2017年02月03日
上面是一個典型的“龐氏騙局”案例。大多數人第一次都是看到別人能夠產生收益,自己開始試試看,投入不多的錢看看怎么樣(第一次就投入全部身家的非常少見),結果也按時拿到了收益。后面再次想投入時就會聯想到之前的經歷,有“按時付息”的經驗,評估時給了一個高分,決定投入更多的錢。再之后想要借錢增加投入時,聯想、評估和決定就更順暢了,最后騙局破滅,導致傾家蕩產,負債累累。
做重大的決策尤其是重大的投資決策前,我們要對照思維的過程思考一下,你的近因效應在起多大的作用,你需要當做第一次做一樣進行評估,做出更謹慎的決定,這樣做的才是決策,也就是按照一定方法做出的決定。當然,你要知道“天上不會掉餡兒餅”,對于每個人都能參與的投資(指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如果利率超過銀行貸款利率一倍以上,明顯就是“陷阱”而不是“餡兒餅”。
對于日常事務,你已經重復很多次了,大腦開始出現自動化的反應,也需要定期的,就像是第一次做一樣進行梳理,消除由于近因效應所造成的僵化影響。
意識的聯想是要到潛意識的存儲中去尋找相關信息,下面我們來探討潛意識的存儲功能。
《客戶中心積極心理學》
第一部分:情緒與壓力管理
第一單元:潛力與自我效能
1.1 認識自己的潛力
1.2阻礙潛力發揮的因素
1.3自我效能
1.4自行負責
1.5單元小結
第二單元:認識情緒與壓力
2.1大腦的結構
2.2意識和潛意識
認識情緒與壓力(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