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啟蒙,到高等教育的路上,古代的文學(xué)經(jīng)典一直在陪伴我們,從小便喜歡看西游記,從電視劇引發(fā)的興趣,到閱讀原著,從啟蒙的《春曉》《草》等古詩,到大學(xué)學(xué)習(xí)的各種文言文,古代經(jīng)典的文學(xué)總是令我著迷,它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古文的語言之美,與現(xiàn)代語言不同,卻擁有它自己獨特的魅力。自從工作以后,便很少讀國學(xué)經(jīng)典了,因為它對于現(xiàn)在的工作來說“沒什么用”,今天的課,又讓我警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瑰寶,是五千年濃縮的智慧,有時看似“無用”的文字,當(dāng)我們仔細(xì)品讀,或許能夠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人生哲理。
品讀鑒賞《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鑒賞與思考:
一、我對作者的了解:
張若虛此人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如同他的名字一樣,讓我懷疑他是虛幻的畫中人,他字號不詳,大概知道他生活在唐朝哪個時期,卻又查不到他更多的生平資料。
他留下來的詩只有兩首,其中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可見這首詩的優(yōu)秀之處。
如此優(yōu)秀的詩人為什么關(guān)于他的記載少之又少,為什么他的詩只傳下來兩首呢?
這個問題的確切答案,或許我永遠(yuǎn)也無從知曉了,但我知道,當(dāng)我第一次讀《春江花月夜》的時候,我就愛上了這首詩。
二、我的理解與鑒賞
開篇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p>
便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春日江水上升起一輪明月的景象,好的詩句,總是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接下來幾句都是描寫江邊月色的美麗之處,月光、飛霜、白沙,作者將所有白色的,與江邊有關(guān)的事物統(tǒng)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副春江孤月飛霜圖,這樣的景色冷寂而又絕美。
接下來“江畔何時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
將這首原本描寫景色的事,升華到了哲理的高度,江月與人的關(guān)系突然變得富含哲理,這一句依舊是引人深思。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p>
江邊的月色仿佛是代表的一種永恒,它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著江邊的人一代又一代,它或許早已不記得它第一次照耀的人,也不在乎如今江邊賞月的人是不是幾年前、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的那一個。
自然的永恒和偉大,人類的堅韌與傳承,讓我們仿佛隨著月光穿越時間,因為那月光,是曾是照耀過古代先賢的月光。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p>
不知江月在照耀著什么人,只見長江源源不斷的送著流水,這兩句似乎是感慨,但也同樣作為承上啟下的一個作用。
因為作者在下面一段,又帶給我們另一種感悟,我們都知道,月在古代,最多的是被人們用來寄托相思,不管是王安石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還是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倍甲阋宰C明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月”與“相思”的緊密關(guān)鍵。
此處,作者用“悠悠”與“不勝愁”兩個詞形成鮮明的對此,游子乘坐著扁舟遠(yuǎn)行,婦人在離別的青楓浦上腦海涌出數(shù)不盡的憂愁,最終,她還是離去,隨著游子的遠(yuǎn)行,婦人只能在高樓上望著明月相思在外遠(yuǎn)游的人。
月日復(fù)一日的徘徊,始終照在婦人的妝鏡臺上,日復(fù)一日的月光,日復(fù)一日的思念。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p>
在這后半段中,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當(dāng)相思堆積在心里,一天比一天多,那月光照在房間中時,強(qiáng)烈思念讓婦人的心復(fù)雜而又焦慮,把簾子卷起來月光還在,在砧板上的月光用手拂去,月光又回來。
這種感覺,是月光。但更是比喻心中的思念之情,越是想壓制,想消除,反而越是相思。
作者沒有寫什么“人斷腸”卻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婦人相思之情,那種復(fù)雜的,割舍不掉的情感與思緒,這句中“卷”“拂”兩個動作,映照的是思婦的內(nèi)心。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在千里之外的愛人,我們都望著同一個月亮彼此想望卻不能相見,不能聽到彼此的聲音,我多么希望能夠隨著月的光華陪伴在你的身邊。
可是想一想大雁飛的那么快都不能飛出月光的邊界,魚兒潛泳跳躍也只能在水中留下一道道波紋,我又怎么能做到追隨在你的身邊呢?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br>
日有所思,便也有所夢,思念你的時候,連夢都是那樣的令人感傷。
作者帶著我們,全方位的體驗了思念心上人的婦人,盼著愛人回家的心態(tài),從時間變化、細(xì)微的動作,以及夢中的場景,各各方位的體驗,能寫出這樣的詩,估計張若虛在古代也可以稱為婦女之友了。
結(jié)尾又寫到江水、落月,與開頭的江水、明月共潮生,首尾呼應(yīng),通過“碣石”“瀟湘”來比喻游子和離人的距離遙遠(yuǎn),平添幾分無奈。
這月升月落間,多少離人就這樣一夜無眠,看著月亮,思念著心中的愛人。
可是啊,不知道有幾個人乘著月色回到家中,只有落月?lián)u晃著離情,灑滿江邊的樹林。
離情能夠灑滿江邊的樹林,那該是有多少的思念,多少的苦楚,多少心酸與無助。
至此,詩已結(jié)尾,卻讓我們讀完以后,心中多了幾許淡淡的愁思。
三、關(guān)于月的遐想
月亮在中國有許多的別稱:玉盤、嬋娟、玄兔
每一個別稱都飽含詩意,令人對月亮產(chǎn)生無盡美好的遐想…
記得牙牙學(xué)語時,奶奶教我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蔽业谝淮握J(rèn)識了詩中的月光,記得初中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帶我們朗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蔽业谝淮胃惺艿皆孪陋氉玫臉啡づc豪情。記得大學(xué)語文課上,老師用激昂的語調(diào)誦讀出“江畔何時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蔽业谝淮伍_始思考到月亮與時間和空間的關(guān)系。
直到現(xiàn)在,我雖明白,月亮是一顆星球,它的光來自太陽。
但我仍舊相信,在月亮上,有一座宮殿,上面住著美麗的嫦娥和玉兔,門前的桂花樹開滿桂花,每當(dāng)秋天,桂花的香氣便會飄向人間,飄到世人的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