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
家是什么?曾經,我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后來,有他在的地方就是家;再后來,我們的家從兩個人,變成了四個人,而我們也變成了兩個孩子的家。
家是一份寄托,家是一份牽掛,忽然發現家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每一個人對家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論怎么理解,家都是凝聚了全家人的核心,家是家人的樞紐和港灣,有了家,人們那個漂泊的心靈才有了歸宿。
房子是什么?
我從事房地產銷售工作十三年了。賣房子這么久,在我眼里,房子不是家。一個家里,要有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要有家人。如果沒有,那只是一間空空的建筑物,不能稱之謂家。
但是每一個家都需要一套房子來承載,沒有房子的家總是漂泊,沒有房子的家人總是居無定所。
在一個深秋的上午,我曾經親眼見過路邊的一對小夫妻在生氣,年輕的媽媽穿著半舊的厚絨睡衣,坐在門口的矮凳上抱著被包裹嚴實的約半歲的孩子,頭發半散著,很凌亂,在那兒抽抽噠噠的說:“你想辦法快把房子的事兒給辦了吧,結婚的時候我同意了沒有房子,哪想過這么難?生孩子都沒有地方去,坐月子幸好俺媽愿意幫忙讓借住他們家,這孩子都這么大了,還沒有地方住。我也不能一直在別人家住著呀!”
男的蹲在一邊的石頭墩上抽著半截煙屁股,身上的衣服也都磨白了,縮著脖子不說話。
房子是一堆鋼筋混凝土建起來的建筑物,堅硬而冰冷,但是它可以保護和安放我們那個溫暖的家。房子給了家人一份安定,給了家人一個歸屬,房子給了家具體的形象,房子是承載家的一個容器,房子不是家,卻讓家有了歸宿。
前陣子,有人在我們這兒尋找可以待產的月子房,能住兩個月就行,說是幫親戚問的。可是本地的民俗,不興在別人家坐月子,也不讓坐月子的人來自己家里。因此聯系了很多的業主都沒有人同意把房子租給他們,加房租也不行。
又過了一陣,有一對待產的小夫妻在我們這兒付首付買了套30多萬裝修好的房子,雖然是套不帶電梯的高層,但是小夫妻很開心,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家,她說不怕生了孩子沒有地方住了,也因此對給他們又便宜了點房款的前業主和幫他們找到房子的我們非常感謝。
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那對租月子房的小夫妻,想到生孩子時住過月子房的我,感覺到能幫助他們,也是我們在積福。
房子帶給我們穩定和歸屬
相親的時候,女方總要問男孩子家里有房子沒呀?為什么?因為房子是必選項,而且自古有之。就是原始人組成家庭的時候也是需要有一個山洞來抵御寒冷和野獸,保護家人的,也是需要有一個可以居住的山洞做窩的。得知道累了一天后可以回到哪里去,一套房子,一個山洞,都是人類安全需求的基本配置。
有句詩寫:倚窗娘子京都望,炊煙裊裊盼郞歸!如果連一個固定的居所都沒有,你想讓你的心上人依在哪里的窗?又能盼郎歸往哪里?
如果沒有房子,女人能在哪里等他的男人回來?在哪里給他的男人持家帶孩子呢?
房子是家的載體,是愛的歸屬。
很多人也說,我們也想要買房子呀,可是現在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這么的快,房價像是坐了飛機一樣的往上漲,讓很多人都是只能望房興嘆!
是的,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后的這幾十年里發展迅速,可以說是一日千里,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從一元換八美元,到現在一元換六美元,人民幣貶值,物價飛漲,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
那么在這個經濟發展飛快的時代,做為剛需的房子,又是大多數家庭最大的一份固定資產,如果不升值,不漲價,正常嗎?而且做為擁有近16億人口的大國,除了城市里的6億原駐居民生兒育女結婚需要換房子,買房子,中國還有8億農民也在努力奮斗成為城里人的時候,那些擁有豐富資源的城市里的房子存量是不夠解決現有需求的。且不說資源總是掌握在大多數手里的富人擁有的遠不止兩三套房子,就目前中國的就業形式,中國春運一個春節就有30幾萬的客流量,這些長年在外地工作,或是幾個城市跑的人,總是會在能力允許的時候在工作地、居住地和老家都買房置業。
中國擁有這么龐大的購房需求,又有根深蒂固的房子情結,而且從土地成本,鋼材混凝土人工成本的各種建房成本上漲,房價也是無可避免的水漲船高,而我們的國策說的也是抑制房價快速上漲,而不是不讓漲。
現在持續上漲的房價,讓房子除了能給我們溫暖的家帶來一份保障和安全,還具有理財的資產保值和增值的功能。自從中國股市一落千尺進入熊市,前幾年又有各種民間借貸公司資金鏈斷裂跑路,銀行存款利息一直很低,愛儲蓄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什么更好的投資渠道。而房子,這個看得到,摸得著,在自己名下,可以抵押,可以收租,可以升值的投資產品是目前大多數中國人的最佳理財選擇。
以前人們總是說丈母娘抬高了中國房價。現在估計,當初那些被丈母娘逼著買房子的人都在感謝丈母娘吧?
說起丈母娘,想起來前年有一個阿姨來我們公司賣房子,登記的有兩套房子,一套住宅,一套小商鋪。據說是很多年前買的,現在房價翻了有兩三倍,急用錢,只要能賣掉,價格好商量。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到,他跟愛人都是普通的老師,父母那時候給他們留的有點家底,兩口子也勤儉,結婚后先在縣城買了套家屬院的小房子,后來聽說鄭州的房子在漲價,有幾個朋友都在鄭州買了房子,他們兩口一商量,也努力又在鄭州買了套兩室的房子。再后來,隨著鄭州房子價值的不斷上升,兩口子就把賺到的錢大頭都存著看房子買房子,當時年輕,有相中的房子錢一時不夠,就先付一部分,剩余的想辦法湊,反正這有二十年了,兩個人在鄭州有兩套房子,縣城有幾套房子和兩套商鋪,現在退休了,沒事做的時候還是喜歡到處看房子,這次賣房子是因為孩子現在在北京工作,需要在北京買房子。
阿姨說她一輩子也沒有什么愛好,沒事兒就喜歡四處看房子,有喜歡的房子就想辦法買回來。這次賣房子是孩子需要在北京買房子了,幸好當初房價不高的時候存的有幾套房子升值了,能賣幾套給孩子在北京付個首付。她說:如果不是當初的積攢,這在北京首都買房子,就現在這房價,咱這小縣城的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有句話說:女人為水,水為財,女人就是家里面的財富。這句話用在這個阿姨身上真是一點不為過。
房子除了保障我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給我們提供了保護和歸屬感,也在經濟上給我們了一份資產的上的保障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