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談到了信息焦慮,今天我們抽象地分析一下人生焦慮這件事。
-1-
朋友小M,知識付費的狂熱分子,市面上主流的課程他都有報名參加,有一次聊天,我就問他:“你學這么多東西,累不累啊。”
他嘆了口氣,微微點了點頭,緊接著就使勁兒搖了搖頭,說:“不累,死后自會長眠。”
我有點被他的語氣嚇到,皺了皺眉頭說“其實,你可以放松一點。”
在接下來的聊天中,他也坦誠自己確實很累,但是看到身邊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便不自覺得慌亂起來,害怕跟不上節奏。
互聯網時代,一切都在放大,我們接觸的人也呈幾何倍地增長,身處在這個大環境中,我們難免會與人產生比較。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這樣的標題數不勝數,自媒體行業,販賣焦慮似乎成了流量最好的保障。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焦慮或許只是因為你看了太多令你產生焦慮的文章。
-2-
以前看過一則TED視頻,印象很深刻,主題是《如何跟壓力做朋友》,演講嘉賓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爾。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壓力是個不好的名詞,它會讓我們變得焦慮,變得不安,甚至導致一系列的身體疾病,包括死亡。
但在凱利·麥格尼爾的實驗中,她發現壓力對健康并非有害,而是那些相信壓力對身體有害的人,才會受到傷害。
這聽起來有點可笑,然而大量的事實證明了她的觀點。
和壓力一樣,或許焦慮并不會傷害你,只是你認為焦慮對你有害的心態摧毀了你。
當然,我并不是提倡大家像個鴕鳥一樣,把自己埋進沙土里,兩耳不聞窗外事,只是想告訴你,世界原本就是如此,你沒必要被互聯網放大的焦慮所支配。
當我們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道自己該走向何方時,任何外來的訊息都成了干擾,把你拖向焦慮的深淵。
-3-
周一去上海面試,結束后去菜姐家吃飯。
想到今天的文章,我就問菜姐怎樣看待焦慮這件事,她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美國西海岸圣地亞哥到某個地方有三千英里的路程,這段路程地貌十分地復雜,而且經常會遭遇天氣變化,每天該走多少英里才是一個合適的速度呢?
答案是日行20英里,即每天走32公里。
在這3000英里的路程中,有些人開始會走得比較快,但到了最后因為體力的透支速度就慢了下來,最終需要花費7-8個月的時間走完。
還有一些人看天氣走路,天氣好時一口氣會走40甚至50英里,天氣不好時就躲在帳篷里抱怨、等待,一路走走停停,這類人走完全程大約需要八到十個月。
最后一類人他們有著自己的目標,無論天氣優劣,不管心情好壞,每天只走二十英里,走到就停下來休息,保持自己的節奏,最終只需要五個多月就可以到達終點。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二十英里法則,由美國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提出。
二十英里法則又稱自律法則,在不確定的環境里,相信外部條件的不確定,不可控是常態,不要讓隨時變化的天氣和路況來告訴你做什么,而是要讓自己來告訴自己做什么!
-4-
如今,大家都在說自己迷茫,焦慮,可是沒有幾個人愿意停下來思考,問問自己到底因為什么而焦慮?
焦慮,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缺乏目標,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節奏。
所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目標才是緩解焦慮的關鍵。
坦白講,尋找人生目標的這個話題很大,也很空,有太多人終其一生都找不到答案。
因為眼界的束縛,閱歷的不足,我們很難對未來10年,甚至是5年后將要發生的事情做出詳細的規劃,我們能做的就是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絕大部分人的焦慮,不過是對現實的逃避而已。
前幾天刷微博時看到一張有意思的圖片,說的是:“現在很多人的毛病是打起精神來3分鐘就能干完的事兒,僅是打起精神就需要花上3個小時!”
就是在這種間歇性斗志昂揚,持續性萎靡不振中,我們離想要的自己越來越遠,那邁不開的腿,起不來的床,放不下的手機已經成為束縛我們前進的枷鎖,逐漸把我們拖向深淵。
該面對的遲早要面對,逃避只會換來片刻的安寧,迎來的則是更大的苦難。
-5-
此外,很多朋友的焦慮只是因為沉迷過去,對曾經做過的事情過度后悔、不敢面對。
然而,正是這無意義的抱怨浪費掉你大量的時間、精力,還有那寶貴的自信心。
對待過去,對待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倒不如學會坦然接受,在痛苦中成長,在失敗中覺醒。
說完了過去和當下,最后來說說未來。
很多人說,焦慮是因為我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我們擔心意外的降臨,恐懼衰老,害怕疾病。
但就像《次第花開》里所說:“無常(意外)不是某個階段,而是整個人生。”
擺脫焦慮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認無常的存在。
對待未來,與其焦慮不安,被恐懼支配,倒不如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做最好的準備,接受最壞的結果。
最終,當我們回首過往,能夠坦然一笑;對待當下,能夠全力以赴;面對未來,能夠從容不迫時,你的焦慮,便會一點點消散。
以上,共勉。
我是用時間釀酒
插圖:瑩瑩安安。專注個人成長、時間管理類文章分享。新書《丟掉玻璃心:別讓壞情緒控制了你》已上市,轉載請私信。
如果喜歡本文,別忘了點個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