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說文字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力量,它真的能打破時間的禁錮,讓逝去的歲月重現;
文學它有著神奇的魅力,即便物是人非,也能憑借只言片語勾勒出往昔的模樣。
時間即使過去百年千年,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文字的窗口,領略古人的世界,感受歷史的韻味,讓過去永遠鮮活在當下……
最近在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已看完,淺談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一部極具沖擊力的晚清譴責小說。作者吳趼人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歷為主線,小說從九死一生15歲那年為父親奔喪出鄉開始,到其經商失敗、為伯父收殮還鄉止,20年光景是非成敗轉頭空,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生動地展現了晚清社會的種種亂象與怪狀。
官場怪象:
貪污腐敗盛行:賣官鬻爵之風盛行,官員們貪婪腐敗、徇私舞弊,全然不顧百姓死活與國家安危。
道德淪喪:如茍才為了官職,不惜將寡媳送與上司,這種違背人倫道德之事令人咋舌,深刻地揭露了官場的黑暗與墮落。
庸懦畏葸: 清末官吏面對列強侵略,庸懦畏葸,恐外媚外,毫無民族氣節與擔當,如書中所刻畫的官員在洋人面前奴顏婢膝,卻欺凌同族。
商場怪象:
商場爾虞我詐:奸商們為了逐利不擇手段,坑蒙拐騙、制假售假、囤積居奇等惡行司空見慣,誠信缺失,反映出當時商業秩序的混亂,毫無商業道德可言。
新興資產階級的局限:如吳繼之由地主、官僚轉化為富商,雖有新興資產階級的影子,但心理構型仍陳舊,最終難逃破產命運,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新興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家庭倫理怪象:
親情淡漠:九死一生的伯父子仁,侵吞亡弟遺產,搶奪孤侄寡娣養命錢,致使九死一生流落街頭,展現了金錢面前親情的不堪一擊。
兄弟相殘:宦家子弟黎景翼為奪家產,逼死胞弟,還將弟媳賣入娼門,令人發指。
虐待長輩:吏部主事符彌軒,高談性理之學,卻百般虐待撫養自己長大的祖父,凸顯了道德的虛偽與倫理的崩壞。
洋場怪象:
書中的“洋場才子”胸無點墨,卻大言炎炎,徙倚華洋二界,徜徉花國酒鄉,盡顯空虛墮落,反映了畸形社會中部分知識分子的丑態。
盡管書中社會黑暗、道德淪喪,但仍有一些人堅守著傳統的美德,如部分普通百姓之間保持著真摯的友情和互助精神,在艱難的生活中相互扶持,展現了人性中的善良與溫暖,與書中所描繪的丑惡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讓讀者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
正面人物的俠義之舉
?九死一生的正義之舉:九死一生在得知黎景翼逼死胞弟并賣弟媳秋菊到妓院后,四處奔走,最終找回秋菊。
吳繼之的幫助:吳繼之收留了在南京無依無靠的九死一生,并讓其成為自己的幕賓,二人相互扶持,在商場中共同經營大宗出口貿易,體現出肝膽相照的情誼。
蔡侶笙的正直:蔡侶笙作為一個讀書人,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讀圣賢書做圣賢事,正人君子,純然的“清官”模式人物,有著剛直性格和過人才華,九死一生敬慕其品質,通過吳繼之薦其到藩署任職,一生清貧,為民著想,他也成為了九死一生的莫逆之交。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對于當時社會正義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也使讀者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不同階層人物的生存狀態與精神面貌。正是因為一直有著這樣的清流、君子的存在,所以我們的國家才能幾經磨難,一次次從泥濘中走出來。
這部小說不僅僅是對晚清社會的揭露與批判,更是對后人的警示。它讓我們看到一個社會在衰敗時期的種種弊病,提醒我們要時刻關注社會風氣、道德建設與制度完善,避免重蹈覆轍,在歷史的長河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深入思考的文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