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看似敏銳的眼睛掃視周圍熟悉的一切,極力想找到能觸動我神經的一切,哪怕是空氣里的灰塵也好,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成空。一個人在一個熟悉的環境里是會麻木的,眼前的一切都成為了自然而然了,就像一潭死水,空氣是凝固的,思想也是凝固的。所以,所謂的思想衰竭只不過是麻木的假象。
我想表達什么?這是我激發自己思考的一種方式,當我努力思索而無果,或者無意識地胡言亂語之時,我知道我此時此刻面對的時真實的自己,我不會失去這樣一次難得了解自己的機會。因此,我就會問我自己,“我到底想表達什么?”通常這對于我來說很有效果,就像是迷路了被人指明了方向,思路瞬間清晰。
我在腦子里重現我的生活,每天三點一線,時間是被鎖定了的,每天都被安排的滿滿的。我不知道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對于我來說,我是麻木的。又或是長期在同一個地方生活,人也是會變得麻木的,特別對于一個文學創作者來講是非常不利的。這大概就是詩人喜歡流浪的原因吧。不過我不是詩人,只是我也有這種感覺,被束縛在一個空間里面,有種窒息的感覺。我甚至不要臉的以為自己就是那個詩人,我曾經說過,我心中充滿了詩意,但僅限于那個“意”,再也沒有其他了。其實說心里話,我離詩人又或是創作者,還差的很遠。很大程度上只是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而已。
我如此空洞和麻木,還有一個原因是,最近這段時間書看的太少了,基本上沒有看過書。那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此時此刻顯得如此深刻,不過還是覺得這句話有點偏頗,讀書和行萬里路并沒有什么高低之分,只是在沒有選擇余地之時,選擇其一也是非常不錯的,所以,“要么讀萬卷書,要么行萬里路。”如果再大膽奢望一下,能兩者兼備,那真是人生之大幸。
最可怕的就是兩者都沒有,那就是人生之大不幸了。我不就是處于兩者兼無的大不幸之狀態下嗎?悲觀與多愁善感又來了,這難道是不可避免的嗎?我的思維方式注定了多愁善感。
有位大姐說:“你有沒有因為這悲觀少吃一頓飯,晚上有沒有因為愁緒徹夜難眠,甚至于有沒有因此減少歡愉?這是多么極端的悲觀,我承認我骨子里就是這么極端的悲觀,但我生活是如此的樂觀。這是讓人無法理解的分裂,甚至連我自己都無法接受的現實。如果讓我沉靜下來給你一個解釋的話,我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這是生命的自我保全本能。
我依然正常吃飯,正常睡覺,只是經常失眠,看到真正美好的事情,我也會掩飾不住內心激動的淚水。縱然這世界給我精神上無盡的悲觀,我依然樂觀地生活在這個現實世界里。
其實這并不需要別人的理解,因為我自己理解自己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