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記得《孔融讓梨》的故事嗎?先來個無獎問答吧:
孔融把梨子讓給誰了?
孔融有弟弟嗎?
孔融只把梨子讓給哥哥了,還是也讓弟弟了呢?
為什么孔融要拿最小的?
孔融愛吃梨子嗎?
······
我印象中的讓梨故事是這樣的,孔融在選梨的時候主動拿了最小的,理由是自己還小理應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吃。可是給西貝講故事的時候,發現孔融讓梨讓出了新高度。孔融是這么讓的:
從孔融的話里可以看出兩點:1.孔融可能不太喜歡吃梨子,鐵了心要吃小的。2.孔融有點“分裂”。作為弟弟,按照“我小,應該吃小”的理論把梨子讓給了哥哥,轉眼又以“我大,應該讓小”的說辭把梨子讓給了弟弟。
梨子表示:大的讓小的,小的又讓大的,到底還要不要吃我了。
哥哥們表示:孔融,我們是不是該把梨子還給你了?
隱約覺得孔融這么分裂不是他本人的意愿,于是我點指問度娘。網上的版本有兩個:一個是既讓哥哥又讓弟弟的,包括“百度知道”的最佳答案,還有搜索結果比較靠前的《孔融讓梨》視頻故事都是如此;另一個版本是孔融只讓給了哥哥。同時這個版本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孔融是兄弟中最小的(沒有弟弟可以讓);另一種是孔融兄弟七人,排行老六,但讓梨的時候沒提到弟弟。關于孔融的兄弟幾多,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孔融有七兄弟,排行老六,其中有二人名字不詳。
看來,不能光找后人編寫的故事 ,得看最初的記載才行。
《后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值得注意的是,李賢在《后漢書》中所引用的《融家傳》早已失傳,也就是說,作為最原始出處的著本已經無法核實。
但至少弄清楚了,可追溯到的最確切的記載中并未提到孔融又把梨子讓給了弟弟。孔融給哥哥讓了個梨,結果被改寫成一個“不吃到最小的梨子不罷休”的謙讓君,成為故事書和網絡廣為流傳的版本。我不放心地查了查語文課本里的《孔融讓梨》,還好,雖然人教版培智語文課本中把孔融說成是家中最小的,但在讓梨問題上還是合乎記載的。而義務教育語文版2016年修訂教材中的《孔融讓梨》則是最貼切的。
也就是說,如果在不清楚這個故事的情況下查詢網絡,查到的基本是改編了的《孔融讓梨》——讓了哥哥又讓弟弟的《孔融讓梨》。
不尊重記載,肆意改編,可恨。不重視記載,傳播盜版,可悲。
改編者可能想到了一個問題:“孔融有弟弟,按說小的讓大的,那弟弟豈不是要把梨子讓給孔融?”為了突出孔融的謙讓精神,改編者完善了孔融的行為,試圖讓他的形象“無可挑剔”。可是,三字經曰“融四歲,能讓梨”的后一句是“弟于長,宜先知。”改編者用心良苦,卻未得這個故事“謙讓”之外的“孝悌”之深義啊。從唐代《后漢書》的史實記載到清代作為蒙學的《三字經》的詮釋,后者其實已為這個故事賦予更明確的道德意義了。
再有,如果哥哥不太喜歡吃梨呢,如果哥哥只想吃小梨呢,孔融的謙讓也只剩下滿足大人夸贊的意義了。另外,如果弟弟在場,孔融把選擇權交給弟弟是最恰當的“謙讓”。弟弟不一定想吃大的,也不一定需要大的。“謙讓”是個中性詞,不褒不貶,試圖通過一個“讓梨”故事盡數表達其內涵,就有點為難它了。
“孔融讓梨”到底只是一個被歷史選擇的被服務于當朝的文化者們不斷潤色的一個道德故事罷了。至于它是否能夠繼續流傳,就看歷史中的民眾如何選擇了。但愿不會流傳成既讓了哥哥又讓了弟弟的充滿道德悖論的道德楷模孔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