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來自于持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卓越質量的追求,對未來進化的渴望.持續性是一切的根本,至于卓越,進化,解決問題等等的目標,則是需要大量的工具,方法,人力,資金,實驗,迭代總結才有可能達成的.
持續性在今天的語言里就是持之以恒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他所做的是自己真正熱愛的事,這件事他又擅長,既能發揮天賦,又能創造價值,為他人帶來更好的成果,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十年如一日的去做,那么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專家,甚至也可能成為眾人口中的超級IP.
我時常在思考現代人的焦慮感究竟是從何而來的?終于在一次朋友聚會里,我找到了答案.
我有兩個很不錯的朋友,一位叫小馬,另一位叫小焦.小馬從小就是一個學業成績并不出色,但是特別有小聰明的人,而小焦則是我們朋友心目中的學霸,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畢業,腦子特別好.就在一次聚會當中,我們三人碰到了一起.
多年未見,大家便開心的坐下來暢聊最近幾年的生活境況.小焦說他在做電商,專門在進口國外的衣服,在網上賣,同時自己也請設計師做一些自己的款式,一起在店里賣,一年可以賺個三四百萬.他話一說完,小馬就沉默了,好像不太想說話的樣.當然我們也不好意思問太多,后來他自己就說了.這幾年一直在公司做著,雖然也是個管理職,但是卻也沒有再往上升,薪資一年最多也就五六十萬了.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突然腦海里又跑出了學歷無用論之類的想法來了,不過我想和大家補充一些細節.
小焦其實這些年已經換了好多份工作,電商可能是他最近一份最成功的事業了.但是小馬一直都在他原來的公司,那是一間化工公司,小馬是研發部主任,他所掌握的是國內尖端材料的應用技術能力,他在這個領域已經投入了至少十年以上了.
我想說明的重點就在這里,
我們的焦慮其實來自于一種茫然感,這樣感覺時常來自于比較.比較的基礎往往是用最表面的物質條件加以計算,一旦我們發現自己擁有的不夠,或是別人超過了自己,或多或少,心里就產生了焦慮!
然而我想重申文章一開始我提出的一句話,創新來自于長期主義!這句話的背面也說明了今日人類社會中我們如何創造財富的方法…持續的解決問題,為他人創造價值,進而使他人具有愿意支付費用來交換我們的產品或是服務的能力.只是如果我們想要具有持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就需要先聚焦在某個領域,并且持續的學習,成長,才能具有為他人一直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今日社會的焦慮感,使我們的目光看不見真正的問題,我們想要更快的擁有更多的財富,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們思考著如何快速的找到賺錢的方法,而不是如何提自己的核心能力,使自己具有能為他人持續解決問題的關鍵競爭力.
正是這樣本末倒置的思考模式,將整個社會推進了焦慮不安的狀態,使得知識付費變成了激化焦慮的手段.
知識普及最原始的目的本應該是要幫助每一個人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長處,并且找到自己可以投入一生奉獻的領域,達成選己所愛,愛己所選,最終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的成果.
可惜現在卻變成了一個讓大家投入時間和資源,但卻更加焦慮,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只能看到一堆知識明星;不但學不到可以強化自己專業領域技能的知識,卻時常習得了一堆不明覺厲的新造名詞.
在這里,我們就可以看明白這幾年國內的創新發展為什么往往都停留在商業模式創新和服務模式的層次上,卻很少深入到真正的國際領先科技制造領域的原因.這也使得當美國一旦想要進行貿易戰爭時,我們很快的就被踏住了痛點.因為大部分的創業者和資本家,他們關注的都是如何快速創造商業規模以及快速變現的方法.至于長期主義的創新思想,在國內,這幾年,除了陳春花教授的演講,和華為.阿里巴巴達摩院與羅漢堂的實際投入外,其它的,還是主要還是在炒作概念和吸引眼球罷了.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長期主義到底是什么?
根據我的導師斯坦佛大學B.J.FOGG教授,全球首席行為設計學專家的說法,他認為長期主義的背面就是習慣.如果是以組織為單位,那就是組織的整體習慣,又可以稱風氣.而習慣的構成和重復性行動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那么的絕對,否則任何行為只要重復都可以成為習慣.但事實上如果你堅持每天跑步五公里,也不代表你形成了跑步的習慣.真正重要的在于每次的行動之后你是否都能得到成功并且實時的反饋.簡單的說,習慣的養成最關鍵的因素在于成功反饋的持續發生!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一個人比較容易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或是喜愛的事情上養成習慣,因為他們都容易在這樣的領域中得到正向的反饋.
因此,創新需要每個人對自己有更好的理解,去掌握屬于自己的擅長領域,為他人解決問題,創造價值,以長期的習慣行動,持續自我提升,來達成真正的長期主義下的成就!
作者介紹:吳大有
美國全球創新研究院(GIMI)中國區代表
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設計學大師B。J。FOGG授證專家
京東創新中心特聘合作專家
暢銷書《讀懂華為三十年》及《互聯網時代的商業變革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