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小區建成已二十年了。這二十年的光陰,讓小區初建時栽下的樹苗長成了五層樓高的參天大樹。而初裝時嶄新嶄新的電梯,在日日夜夜、上上下下的廝磨中,已然像個垂暮的老者,一動就吱嘎吱嘎地叫響,仿若是鄰家老大爺蹣跚步履時不由自主的呼哧呼哧的氣喘聲,既讓人心疼,又讓人擔憂。
小區里的業主來自五湖四海。沒想到,經過一番籌劃,換電梯工程居然順利地啟動了。年前,新電梯運進了小區。此時若開工,正是過年假期中,不僅工人難找,也不方便業主們過年。工期只能放在年后。于是,新電梯被包得嚴嚴實實,安放在花園角落里。
元宵節一過,工人入場。一日間,我家這個樓道的舊電梯就被拆去了,另一個樓道的電梯暫還留著,我若是不嫌麻煩,是可搭乘這把電梯上到消防通道的連廊,然后再步行下來回家。我覺得,像我住在十層以下的,如此并沒什么劃算,既浪費時間,也省不了幾分腳力,何必費如此周折,不如把資源騰給更需要的鄰居?
面目全非的電梯口被一大片三合板緊緊地封蓋著,其內的景象不得而知。昔日鮮少涉足的樓梯臺階一下子變得親近起來,我感覺它就像一位匍匐著身子的朋友,每日讓我踩著它厚實的背板,一步步送我回到溫暖的家,抑或送我走向承載著事業的辦公室。
原來在電梯里相遇的鄰居,都是同向的,要么一起上,要么一起下,方向一致,共處一梯。爬樓梯后,與鄰居就有了交錯了。雖然樓梯里無“紅綠燈”這樣的約束,現在大家基本都會開車,都懂得交規,自然都貼著右邊走,有序順暢自然是沒問題的。二十年同在“一片藍天下”,雖叫不出名,臉是熟透了。
上下間,面對面免不了要打招呼。遇見高層的,我就說“你可正好鍛煉身體啊”。遇見五層以下的,我就說“你家的優勢很明顯呀”。對方“嗯嗯”地應著,臉上起了笑容。因腳下使了勁,反應到臉上成了一片紅暈,此時的笑容已猶如當下林陽寺里盛開的梅花般,既清純又燦爛,把換電梯日子里的那些不便的煩惱都擠走了。
回想起來,因為電梯的存在,這二十年里,只有這次換電梯才被動的爬樓梯了。不成想,這一“乘”換成“爬”間,激發出了我與鄰居們打招呼的“新詞”,相遇間不再僅僅兩個干巴巴的“你好”日常語了,神色間也不再是職場那種硬邦邦的微笑了。狹小空間里剎時的碰撞,竟創出一道溫情別樣的景致。
電梯也好,樓梯也罷,它們的作用是安全地把人從低處送到高處,或是安全地把人從高處送到低處。只是,樓梯是一步步爬,腳踏實地,一般不會發生意外。電梯的要害之處就是安全。換電梯出發點和落腳點無不是為了安全,故而深得人心。
我還以為,不管是乘電梯,還是爬樓梯,在生活時光里只是短暫一程,但終歸也是一程。在途程中增添一些風景總是好的,尤其嵌入南腔北調的氛圍中,會顯得特別美。這次換電梯中,我領略到了其中的風景,也掌握了在這上上下下間營造風景的方法了。生活方式的轉換中,竟有意外的收獲,這也是新年送給我的一份重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