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的小實驗
聽說人的一個睡眠周期是20分鐘。想要愉快地起床,把鬧鐘提前二十分鐘鬧,先鬧醒,然后在這個睡眠周期里小睡20分鐘起床后會一點也不累。
于是我實驗了一把,可是人還是貪睡的,并沒有起床。到6點才起床了,還哈欠連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體力太差了。
但是這個似乎是可行的,我第一次規定自己6點起床,也是用的這20分鐘鬧醒法。只不過二十多天習慣了6點起床,要改到5點,還需要一點毅力。不要看我,老人家了,不比年輕人有體力。
想早起干點自己活的,盡管可以一試。把自己理想時間,推早20分鐘設置一個輕聲的鬧鈴,在耳邊輕輕喚醒你;半睡半醒20分鐘周期后,再設置一個大點的鈴聲,你睡飽了周期,起來就不會太累。
昨天說要嫁個整面墻的書,是恰好符合自己的心意,把心一橫,就這樣下去以書為夫,不偏不倚倒也清靜。
昨天晚上跑去萬麥炒菜吃,15元錢一個小炒菜,飯管飽。有免費的空調吹,菜也做得清爽可口,沒有奇怪的劣油味,算是十分省事了。
中午我做午飯后,晚上一般不想再做飯,因為搗鼓著洗碗和洗菜,真是磨耗我的耐心。我連現在洗衣服也不耐煩了,把衣服從洗衣機里拿出來,擱在陽臺上的躺椅上,扒拉幾下就算完事了,由著如火的驕陽把它們烤干。像擺地攤,哈哈。
讀書的場
吃完晚飯后,就在萬麥看書。《刀鋒》是可以一讀再讀的。不知不覺到了10點,我看了50面。
在家中躺床上原本期望再讀一半,結果眼皮打架,只好睡覺。
要說的是什么呢?讀書真是要場地的,家里是無論如何都不行。不是想到床上躺,就是要拿手機看。家里就是休息和休閑,正兒八經的看書和寫字是堅持不了多久。
圖書館也不行,因為圖書館書太多,一會翻這本書一會翻那本書,時間一會子過去,狼心狗肺的,自己的書沒看幾下。
要一個無書的環境,人不多但有,還要有空調,不然這炎炎夏日如何度過。
按理說這種人少的超市,環境優雅的會堂,還有咖啡廳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如果十幾塊能買一頓飯,那就一整天耗在里面了。
一個臺灣有名的學者就是這樣,他每天都去固定的咖啡廳,在那里寫作,寫足8個小時,好似上班一樣。寫完了吃一頓飯,不勞自己操心生活瑣事。
他說便宜啊,一頓飯才十幾元,環境又那么好,工作一整天,比自己租辦公室便宜多了。
呵呵,我估計自由工作者都是這么干的。
工具其實沒那么重要
每次看到別人在公眾場合辦公,都是擁著一臺精致小巧的蘋果筆記本,很羨慕。其實我這種專門要碼字的人,更是需要電腦順手。
家里的電腦又笨且重,帶出去累得要死。在家里也只是勉強寫個字而已,因為它是唯一的工具。
用手機打字又不流暢,對于精神要高度集中的寫作過程,一定要減少障礙才佳。看到有人用藍牙鍵盤,我沒有試過那個的便利性,有沒有過來者說一下詳情。
轉念一想,自己把自己搞復雜了。以前的作家都是靠一支筆一疊紙寫作的,根本沒有這些胡里花哨的東西。
這個最重要的是心里的狀態,而不是外在的設備。比如金庸,成名后住著大洋房,有著數十萬的藏書,美輪美奐。可是呢,那些經典小說都不是在這里寫出來的。當初,他一個人枯坐在破舊的辦公室里,環堵蕭然,冥思苦想,勤勤勉勉地寫下這如許文字。
莫言,他說自己花了很多錢買電腦后,學打字寫文字,最后寫來寫去還是手筆好用。
可見一個作家,最好的作品是在最有激情和心力的情況下完成的,外在的環境越是艱苦,反而他更能集中心力,感覺寫作過程越是幸福。
寫作過程的幸福是怎樣的呢?蔡瀾說過,感覺腦內產生嗎啡,那種快樂似乎和吸毒的癮君子有得一比。所以何必求助于外在呢,你的內在就有。
嗯,只要我周圍沒有牽絆,又有冷氣,就可以寫字和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