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青春各有色彩,或快樂、或吵鬧、或安靜、或煩惱、或掙扎、或任性,但仔細回想起細節,是不是痛苦比較多?
也許,是吧。
《狗十三》,一部由狗子帶出的青春片,沒有墮胎,沒有車禍,卻赤裸裸地揭開了成長的痛和青春的傷疤。電影主人公李玩,母親很早就離開了,父親再婚,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十三歲的年紀,恰好是一個“爸爸嫌媽媽煩”的階段,李玩心里藏著悲傷和苦痛,情緒里也刻著青春特有的叛逆因子,她渴望關愛與理解,可事與愿違,大人的思維里,把小孩想得太簡單。
李玩爸爸強行要求李玩參加她特別不喜歡的英語小組,因為這件事,她和爸爸開始冷戰了,爸爸為了討好她,特別買了只狗子送她。李玩看到狗子后內心一邊是欣喜一邊是執拗,這種狀態像極青春時的自己,任你內心波濤洶涌,卻還要在表面上披上一身冰冷的鎧甲,一副要和你死剛到底的姿態。盡管如此,李玩還是被煩人又可愛的狗子折服了,她給狗子取名愛因斯坦。
她和老爸的僵局本該因為狗子而順利打破,可生活就是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人始料不及。李玩爺爺在買菜的時候把愛因斯坦弄丟了,爺爺把李玩爸爸和繼母都叫到一起,仿佛在組織一個隊伍,來抵抗李玩知道實情后的情緒炮轟。果不其然,李玩爆炸了,但她急著尋狗,使這個家里扮演救兵角色的人僥幸逃過這劫。李玩沖出家門,不顧夜是否安靜,不顧街坊領居是否已經休息,就這樣大喊大叫著,寂靜的夜就這樣被李玩給攪醒了,她的叫喊聲惹醒了周邊人家養的狗,街道上立刻充斥著此起狗吠聲。后來李玩爺爺出來找孫女,卻被焦急又憤怒的李玩一把推到在地,扭傷了腳脖子。
影片放到這里,我的內心是氣憤的,有一種想沖進去打她的沖動,吵鬧鄰居不說,還弄傷了愛她的爺爺。可轉念一想,這就是曾經的自己啊,面對身邊親近的人,叛逆、任性、不妥協,逃離、視而不見,仿佛自己受到了殘酷的折磨。
李玩不顧一切的找狗,其實也是不顧一切的不妥協,她不愿意放棄自己堅守的夢想,李玩喜歡物理,喜歡聽搖滾,喜歡讀《時間簡史》,可是大人們看不懂她對這些愛好的堅守。
愛因斯坦終究還是沒有找到,大家知道,這件事總得有個了結,她精明的繼母便提議又買了一只同品種的狗回來,全家人給李玩編織了巨大的謊言,李玩試圖掙扎著逃離這個謊言,讓原本和她同頻道的表姐幫她一起,可是表姐卻意外地和大人們一起編織著這個謊言。
李玩情緒爆發了,她頹廢地去找表姐男朋友喝酒。回來后,撞上了爸爸,她卻像宣戰似的在她爸爸面前對瓶吹,李玩爸爸情緒失控了,狠狠地打了她一頓。
在李玩被打的那場景,讓我真心感覺李玩那時就像“一條狗”,一條不聽話的狗,被一直壓制著她的主人暴打,卻無力反擊,心里一點一點的防線被擊碎,最終在自己躲在衛生間洗澡的時候轟然崩塌。水氣彌漫了整個衛生間,李玩蜷在墻角抽搐,一種對這個世界失望透頂的情緒油然而生。
李玩出來后,她的爸爸也許是內疚也許是心疼,拉著李玩安慰了一番,說“這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不知道出現在多少人的青春里,一句現在看來極具殺傷力的話,防線被擊潰的李玩心里卻是甜的,像顆棗,在慢慢滋潤著李玩叛逆防線倒塌后的那片土地。
也在那時,李玩開始不一樣了。她試著重新把那只新來的狗子喊做“愛因斯坦”。這件事對李玩來說,是種妥協,家人為她織的謊,她接受了,學會了蒙騙自己。
就在之后的一天,她被爸爸帶到了她從未知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生日會上,愕然如她。如果這個真相在她沒有經歷過謊言與逼迫這一系列掙扎之前揭開,那是一個怎樣的場面,實在不敢細想。可現時的李玩不同了,她耐著性子陪弟弟玩鬧,甚至還有刻意拉進關系的感覺。因為她知道,她如果不妥協,大人的偽善和欺瞞就會逼得她無路可走,與其受折磨,不如走進大人們烏煙瘴氣的世界。
影片的最后,在爸爸以慶祝她保送高中為由頭,組織了家族聚會,在餐桌上,一位叔叔端了盤紅燒狗肉到李玩面前,說是特地點給她嘗的。知情的家人全部瞠目結舌地等待,不哼聲不出氣,包廂里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寂靜,李玩內心或許上演了一部青春回憶錄,最終夾起了狗肉吃了下去,并說了聲謝謝。多么沉重的一聲道謝,這聲謝謝將她的青春徹底埋葬了。
成長就是那么一剎那的事情,當兒時那份純真又執著的情緒褪去,你已經從一個不愿馴服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會向社會妥協、會向權勢低頭的大人,那一刻起,你必須自己承擔起這份“成長”之重。
那段成長,或許有諸多的不美好,可長成后的你,能包容會隱忍,懂得體恤家人,學會了如何處理和那些愛你的人的關系,這也不失為一件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只是,愿長大成人的你,不要回避自己的感情,不要無視自己的在乎,也不要丟棄了青春時對夢想的堅守和對美好的熱忱。
文/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