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


? ? ? ? ? 秦宓天辯難張溫

? ? ? ? ? 徐盛火攻破曹丕


秦宓


卻說東吳陸遜自從擊退魏軍之后,吳王封陸遜為輔國將軍、江陵侯,領荊州牧,從此以后軍權全部歸于陸遜。張昭、顧雍奏報孫權,請示要更改元年,孫權同意后改為黃武元年。忽然有人報告曹丕派遣使臣來到,孫權召入。

使臣說:“蜀國前番派人向魏國求救,魏國一時不明,所以發兵攻擊。我們魏王已經悔悟,想大起四路軍兵攻取川中,東吳可以派兵接應。如果取得了蜀國土地,兩家各分一半。”孫權聽完后不能決斷,就向張昭、顧雍等人問計。

張昭說:“陸伯言極有高見,可召來詢問。”孫權立即召陸遜來到。陸遜奏報說:“曹丕坐鎮中原,短時間內不能圖謀。現在如果不聽從,必定成仇。臣料定魏和吳都不是諸葛亮的敵手,所以暫且勉強應允,整軍備戰,只探聽那四路進展怎樣。如果四路兵勝,川中危急,諸葛亮首尾不能相救,主上就發兵前去趁火打劫,攻取成都,這是上策。如果四路兵都敗,那么再另外商議。”孫權聽從,對魏國使臣說:“我們的軍需正在操辦中,擇日便能起程。”使臣拜辭而去。

孫權派人探聽到番兵兵出西平關,見了馬超后不戰自退;南蠻孟獲起兵攻四郡,被魏延用疑兵計殺退回洞中去了;上庸孟達軍兵到半路時,忽然間孟達染病不能前行;曹真兵出陽平關后,被趙云拒住各處險道,果然“一將守關,萬夫莫開”。曹真屯兵在斜谷道,不能取勝返回。

孫權知道這個消息后,就對眾文武說:“陸伯言真是神算。我如果妄動刀兵,又會結怨于西蜀了。”忽然報告西蜀派遣鄧芝來到。張昭說:“這肯定又是諸葛亮退兵之計,特地派遣鄧芝作為說客。”孫權問:“我們應當怎么答對呢?”張昭回答說:“先在殿前立起一座大鼎,裝上數百斤油,下面用炭火燒沸。選出身長面大的武士一千人,各執利刃在手,從宮門前一直擺到大殿上,然后喚鄧芝進見。不要等他開口下說詞時,就責問他是否想效仿酈食其說齊的故事,就用油鍋來烹煮,看來人怎樣對答。”孫權聽從了張昭的建議,就命人立起油鼎,命令武士站立在左右,各執軍器,召鄧芝進入。

鄧芝整理衣冠而入,走到宮門前時,只看到兩行武士威風凜凜,各持鋼刀、大斧、長戟、短劍,一直排列到殿上。鄧芝明白了東吳的意思,沒有半點懼色,昂然前行。來到殿前時,又看到鼎鍋中的熱油正沸。左右武士用目光視意,鄧芝只是微微而笑。

近臣引領著到了簾前,鄧芝卻是長揖不拜。孫權令人卷起珠簾大喝道:“來使為什么不參拜?”鄧芝大聲說道:“上國天使,不拜小邦之主。”孫權說:“你不自量力,想要逞三寸之舌,效仿酈生說齊嗎?那就快快跳入油鼎中吧。”鄧芝大笑道:“人們都說東吳多賢士,誰想卻懼怕一小小儒生!”孫權大怒說道:“我什么時候懼怕過你這一匹夫?”鄧芝說:“既然你不懼怕我鄧伯苗,為什么害怕我來說你?”孫權說:“你想要替諸葛亮作說客,來說服我絕魏向蜀,對不對?”鄧芝說:“我只是蜀中一儒生,特地為吳國生死攸關的前途而來。你設兵陳鼎,來抗拒我孤身一使,你的氣量都小到不能容納任何事物了!”

孫權聽完后十分惶愧,立即喝退武士,命令鄧芝上殿,賜坐問道:“吳、魏的利害關系怎樣?愿先生教我。”鄧芝說:“我先問大王是想和蜀和,還是想和魏和?”孫權說:“我正想和蜀主講和。只是擔心恐蜀主年輕見識短淺,不能全始全終。”鄧芝說:“大王是當世之英豪,諸葛亮也是一時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如果兩國聯合,共為唇齒,進可以兼吞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現在大王如果委身稱臣于魏,魏國必定要大王朝覲,要求大王派太子作為內侍。如果不答應,那么就會興兵來攻,蜀國也會順流而下來攻取。如果真是那樣,那么江南之地不再為大王所有了。如果大王認為我說的不對,我這就死在大王面前,以斷絕說客之名。”說完后,撩衣下殿,朝著油鼎中便跳。

孫權急忙命人制止,請鄧芝進入后殿,用上賓之禮相待。孫權說:“先生的話正合我的心意。我正想和蜀主聯合,先生肯為我在中間牽線搭橋嗎?”鄧芝說:“剛才要烹小臣的,是大王;現在想讓小臣為使牽線搭橋的,也是大王。大王自己都狐疑不定,怎么能取信于人?”孫權說:“我意已決,先生不要再生疑。”

孫權留住鄧芝,集合眾位官員問:“我執掌江南八十一州,加上荊楚之地,反而不如西蜀偏僻之處。蜀國有鄧芝不辱其主,我們吳國還沒有一人入蜀表達我的心意。”

忽然有一人出班奏報說:“臣我愿意為使前往。”眾人一看,說話的是吳郡人,姓張名溫,字惠恕,現在官居中郎將。孫權說:“我擔心你見到諸葛亮后,不能表達我的心意。”張溫說:“諸葛亮也是凡人,臣我有什么可以畏懼的?”孫權大喜,重賞了張溫,派他和鄧芝一起入川通好。

卻說諸葛亮自從鄧芝去后,奏報劉禪說:“鄧芝這次前去,我們大事必成。吳地多賢士,肯定有人來答禮。陛下應當用禮儀回敬,讓他們回到吳國后,結通盟好。吳蜀如果聯合,魏國肯定不敢加兵于我國。我們和吳、魏關系和緩下來后,臣我要南征前去平定蠻方,然后再圖謀魏國。魏國蕩平后那么東吳也不能久存下去,可以實現國家一統基業。”劉禪準奏。

果然有人報告東吳派遣張溫隨鄧芝一起入川答禮,劉禪聚集文武在丹墀之上,讓鄧芝、張溫進入。張溫作為戰勝國,姿態十分得意,昂然上殿,見到劉禪后施禮。劉禪賜給錦墩,坐在殿左,設御宴款待,對待張溫十分尊敬。宴席完畢后,百官送張溫來到館驛。

第二天,諸葛亮設宴款待。諸葛亮對張溫說:“先帝在世時和吳國不睦,現在已經晏駕。當今主上深慕吳王,想捐棄舊怨,永結盟好,合力破魏,望大夫用好言好語回去奏報。”張溫領諾。酒至半酣時,張溫嘻笑自如,顯示出傲慢之意。

第三天,劉禪將金帛賜給張溫,在城南郵亭上設宴,命令眾官員相送,諸葛亮一直殷勤勸酒。正飲酒間,忽然有一人乘著醉酒進入,昂然長揖后入席就坐。

張溫感覺十分奇怪,就問諸葛亮:“這是什么人啊?”諸葛亮答道:“他姓秦名宓,字子敕,現在是益州學士。”張溫笑道:“既然他的名字叫做學士,不知道胸中真有實學嗎?”秦宓正色說道:“蜀中三尺小童都知道學習,何況是我?”張溫問:“你先說說你學的什么范圍?”秦宓對答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圣賢經傳,無所不覽。”

張溫笑道:“你既然口出大言,那么我就以‘天’為題來問:天有頭嗎?”秦宓說:“有頭。”張溫問:“頭在哪里?”秦宓說:“在西方。《詩經》中說:‘乃眷西顧。’據這個來推測,天的頭在西方。”張溫又問:“天有耳朵嗎?”秦宓回答說:“天處高能聽民間疾苦。《詩經》中說:‘鶴鳴九皋,聲聞于天。’沒有耳朵靠什么去聽?”張溫又問:“天有腳嗎?”秦宓說:“有腳。《詩經》中說:‘天步艱難。’沒有腳怎么走路?”張溫又問:“天有姓嗎?”秦宓說:“天怎么會無姓!”張溫問:“天姓什么?”秦宓回答說:“姓劉。”張溫問:“從哪里知道?”秦宓說:“天子姓劉,所以天姓劉。”張溫又問:“太陽出生在東方對吧?”秦宓回答:“太陽雖然生在東方,卻落在西方。”


張溫


秦宓言語清晰,對答如流,滿座皆驚。張溫問著問著沒有話說了。秦宓反問道:“先生是東吳名士,既然用天事來下問,必定能夠深明天地之理。遠古時混沌初分,陰陽剖割,重量輕的上浮成為天,重量重的下沉成為地。共工氏戰敗后,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既然輕清而上浮,那么為什么會傾向西北?我不知道輕清之外,還有什么物體?愿先生教我。”張溫無言答對,只好離席道歉說:“不想蜀中多俊杰!剛才聽先生所論,讓我頓開茅塞。”

諸葛亮怕張溫難堪,就過來插話說:“席間問難都是戲談。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怎么會在乎這唇齒間的小游戲!”張溫拜謝。諸葛亮又命令鄧芝再次入吳答禮,就和張溫同行。張溫、鄧芝兩人拜辭諸葛亮后奔東吳而去。


鄧芝


卻說孫權看到張溫入蜀還沒有返回,于是聚集文武商議。忽然近臣奏報:“蜀國派遣鄧芝隨張溫入國答禮。”孫權召入。張溫拜伏在殿前,盛贊劉禪、諸葛亮之德,愿意永結盟好,特地派遣鄧尚書又來答禮。

孫權大喜,設宴款待。孫權問鄧芝:“如果吳、蜀兩國同心滅魏后,得享天下太平,二主分治,難道不是樂事嗎?”鄧芝答道:“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如果滅魏之后,我也不知道最后天命會歸于什么人。但是為君的要各修其德;為臣的要各盡其忠,那么戰爭自然會平息。”孫權大笑道:“先生實話實說,確實是這么回事!”孫權厚贈后送鄧芝還蜀,從此吳、蜀通好。

卻說魏國的細作探聽到這事后,火速報到中原。魏主曹丕聽到后大怒說道:“吳、蜀聯合,必定有圖謀中原之意,不如朕先去討伐。”于是集合文武,商議起兵伐吳。這時大司馬曹仁、太尉賈詡已經亡故。侍中辛毗出班奏報說:“中原地廣人稀,如果想用動刀兵,不一定有好處。今天的大政方針,應當養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后再去興兵討伐,那么吳、蜀輕易可破。”

曹丕大怒說道:“這都是迂儒之論!現在吳、蜀結盟,早晚必定前來犯境,哪里有時間讓我們等上十年!”立即傳旨起兵伐吳。

司馬懿奏報說:“吳國有長江之險,沒有船只不能渡過。陛下真想要御駕親征,可選好大小戰船,從蔡、穎入淮,直取壽春,到廣陵后渡江口,攻取南徐,這是上策。”

曹丕采納了司馬懿的建議。于是魏國日夜開工,建造成龍舟十只,長二十多丈,每只可容納兩千多人,調撥戰船三千多只。

魏黃初五年(224年)秋八月,曹丕聚集大小將士,命令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大將為先鋒前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后衛,劉曄、蔣濟為參謀官。前后水陸軍馬三十多萬,立即興兵。加封司馬懿為尚書仆射,留守許昌,所有國家大事全部聽從司馬懿決斷。

不說魏軍起程。卻說東吳的細作探聽到后,立即報到吳國。近臣慌忙奏報孫權說:“現在魏王曹丕親自乘駕龍舟,率水陸大軍三十多萬,從蔡、穎出淮,目標是攻取廣陵渡江,然后攻擊江南,很是厲害。”

孫權大驚,立即聚集文武商議。顧雍說:“現在主上既然和西蜀聯合,可以修書一封給諸葛諸葛亮,讓蜀國起兵出漢中,以分解魏國的攻勢;一面派遣大將,屯兵南徐以拒敵。”孫權說:“這重任除非陸伯言不能擔當。”顧雍說:“陸伯言鎮守荊州,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調動他。”孫權說:“我不是不知道這個情況,只是現在眼前沒有合適的替代人選。”

話音未落,有一人從班列中應聲而出說道:“臣我雖然才干不濟,愿意請旨統領一支軍兵去抵擋魏軍。如果曹丕膽敢親渡大江,臣我必定擒他來獻給殿下;如果他不渡江,我也會滅掉魏軍大半,讓魏軍不敢正視東吳。”

孫權看說話的是老將徐盛,大喜說道:“如果派徐將軍前去守衛江南一帶,我又有什么可擔憂的!”于是加封徐盛為安東將軍,總鎮都督建業、南徐軍馬。

徐盛謝恩后領命退出,立即傳令讓眾官軍多多準備器械,設置旌旗,作為守護江岸之計。忽然有一人挺身而出說道:“今天大王把重任委托給徐老將軍,想要我們攻破魏軍以擒曹丕,將軍為什么不早發軍馬渡江,到淮南去迎擊敵軍?等到曹丕軍兵來到后,我軍恐怕無法再回旋施展了。”

徐盛看說話的是孫權的侄子孫韶。孫韶字公禮,官授揚威將軍,曾經在廣陵守衛,年輕氣盛,很有膽識。徐盛說:“魏軍勢力太大,再加上有名將作為先鋒,我們絕對不能渡江迎敵。等到他們的戰船都集結到北岸后,我自有計策破敵。”孫韶說:“我手下有三千軍馬,深知廣陵地理路況,我愿親自去江北和曹丕決一死戰。如果不勝,甘當軍令。”徐盛不準,孫韶堅決要去,徐盛堅持不肯,孫韶再三要去。


徐盛


徐盛大怒說道:“你這樣不聽號令,我怎能指揮眾軍?”喝令武士推出斬首。刀斧手推著孫韶出轅門之外,立起皂旗。孫韶的部將慌忙飛報給孫權。孫權聽說后,急忙上馬前來營救。武士正要行刑,孫權趕到,喝散刀斧手后救下孫韶。孫韶哭著奏報說:“臣我原來在廣陵多年,深知那里的地理。我們不去那里和曹丕廝殺,只坐等他們攻下長江,東吳指日要完!”

孫權直入大營中,徐盛迎接入帳后奏報說:“大王命臣為都督領兵拒魏,現在揚威將軍孫韶不遵軍法,違令當斬,大王為什么要赦免他?”孫權說:“孫韶倚仗血氣之勇,無意觸犯軍法,希望將軍寬恕。”徐盛說:“法不是臣所立,也不是大王所立,這是國家典刑。如果因為他是大王至親而免死,我怎么能夠指揮眾三軍?”孫權說:“孫韶犯法,本應任由將軍處治。怎奈這孩子本來姓俞,我兄長十分喜愛賜姓孫,這些年多有戰功。現在如果殺掉,有負我兄長。”徐盛順坡下驢說:“暫且看在大王面上,先給他記下這次死罪。”

孫權命令孫韶拜謝徐盛,孫韶卻是不肯拜,厲聲說道:“據我來看,只能領軍去攻破曹丕!我到死也不服你的見識!”徐盛勃然變色。孫權斥退孫韶,對徐盛說:“就是沒有這個小子,對我們大軍有什么損失?今后不要再使用他便是了。”說完后回宮。這夜有人報告徐盛:“孫韶率領本部三千精兵,偷偷過江去了。”徐盛惟恐有失,對孫權面子上不好看,就召喚丁奉來授以密計,帶領三千軍兵渡江接應。

卻說曹丕駕龍舟殺到廣陵,前部曹真已經領兵布列在大江之岸。曹丕問:“對岸有多少軍兵?”曹真說:“隔岸遠望,沒有見到一人,也沒旌旗營寨。”曹丕說:“這是敵人的詭計。朕我親自前往觀看虛實。”

曹丕傳令大開江道,放開龍舟直到大江之上,停泊在江岸。船上建龍鳳日月五色旌旗,儀鑾簇擁,光耀射目。曹丕端坐在龍舟中,遙望江南,卻不見一人,回顧劉曄、蔣濟問:“我們可以渡江嗎?”劉曄說:“兵法實實虛虛。他們看到我們大軍來到,怎能會不做準備?陛不可造次。暫且等他三五天看其動靜,然后再發先鋒渡江試探。”曹丕說:“你所說正合朕的心意。”

這天晚上曹丕泊宿在江中。這夜月黑,軍士全都點起燈火,明耀天地,就如同白晝。遙望江南,并不見半點兒火光。曹丕問左右:“這是什么情況?”近臣奏報說:“我們看是他們聽說陛下天兵來到,全都望風逃竄了。”曹丕只是暗笑。

等到天明時,大霧迷漫,對面不見人。不一會大風起,霧散云收,望見江南一帶全是連城:城樓上槍刀耀日,遍城盡插旌旗號帶。頃刻間數次有人來報告說:“南徐沿江一帶,直到石頭城,一連數百里,城郭舟車連綿不絕,一夜之間出現。”曹丕聽完大驚。

原來徐盛綁扎蘆葦為草人,全部穿上黑衣,執旌旗,立在假城疑樓之上。魏兵看到城上突然間出現這么多人馬,怎么能不膽寒?曹丕嘆息道:“魏國雖有武士千群,卻沒有用處,看現在情況是敵眾我寡。江南有如此人物,不能圖謀!”

曹丕正在驚疑間,忽然間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濺濕龍袍,大船就要傾覆。曹真慌忙命令文聘撐小舟急來救駕。龍舟上人們站立不穩。文聘縱身躍上龍舟,背著曹丕到了小舟上,轉入河港中。

忽然流星探馬報告說:“趙云領兵直出陽平關,要攻取長安。”曹丕聽到后大驚失色,便命令回軍。眾軍士各自奔走,背后吳軍緊緊追趕。曹丕傳旨丟棄御用之物退走。龍舟正要駛入淮河時,忽然鼓角齊鳴,喊聲大震,刺斜里一彪軍馬殺到:為首大將正是孫韶。魏軍不能抵擋,折傷大半,淹死的無數,眾將奮力救出曹丕。

曹丕渡過淮河,行進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帶蘆葦,早先灌了魚油,一時間火起。大火順風而下,風勢很急,火焰漫空,截住了龍舟。曹丕大驚,急忙上小船傍岸,龍舟上早已燒著。曹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馬殺來;為首一將正是丁奉。張遼急忙拍馬迎戰,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徐晃趕上救下,一起保護曹丕退走,折損軍兵無數。背后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輛、船只、器械不計其數,魏軍大敗而回。吳將徐盛獲得全功,孫權重加賞賜。

張遼回到洛陽后,箭瘡迸裂身亡,曹丕命人厚葬。卻說趙云領兵殺出陽平關后,忽然有人報告丞相有文書來到,說益州耆帥雍闿結連蠻王孟獲,起十萬蠻兵侵掠四郡,所以宣召趙云回軍,命令馬超堅守陽平關,丞相想要親自南征,趙云急忙收兵而回。這時諸葛亮在成都整頓軍馬,準備親自南征。


正是:方見東吳敵北魏,又看西蜀戰南蠻。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孫韶


黃其軍

? ? ? 作于2018年10月14日(古歷九月初六)

? ? 文中照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期同類文章鏈接: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56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01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069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7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35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28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03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6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81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33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35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75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7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8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21評論 1 28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595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08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