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_《憂傷的年代》_
是一本由阿來、莫言、王安憶等共同編輯的,里面是一篇篇中篇小說散文之類的,而書的名字又是以王安憶的一篇中篇小說《憂傷的年代》而命名的。
這本書有很多篇小說,最出名的其實是王安憶的《憂傷的年代》,是她對寂寞童年的回顧,用淡淡的語言真實描述著當時孩童的她的內(nèi)心的撫不平的殤。回頭看時,那是一段‘憂傷’的歲月而已。
在書中也有許多其它優(yōu)秀作家的‘好故事’的敘述。印象深刻的有那么幾個:
? _1_《你沒有理由不瘋》張欣
女主谷蘭家境優(yōu)越又讀過書,談吐氣質(zhì)總是給人一種可望不可即的感覺。后來,又嫁了個門當戶對的丈夫。
在中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人人在求改革的年代,女主很不甘落后,不在滿足于自己的‘鐵飯碗’。
積極鼓動丈夫蕭衛(wèi)東炒股,自己也和自己朋友鼓搗,利用在醫(yī)院就職的便利推銷東西給買藥的人。
丈夫公司要合并,面臨著可能降職的危機。便主張丈夫送禮,自己也不閑著盡一切可能找路子推銷產(chǎn)品。
在那個年代,連家里的小保姆都學會了炒股,想跟著別人發(fā)大財。那是一種‘人人為錢狂,爭先鞏后找發(fā)財路子’的狂熱心理絲毫不亞于‘淘金熱’。
一件事的發(fā)生,改變了所有人的正常軌跡。在一個聚會上,女主的談吐不凡吸引了藥廠企業(yè)的理科研究人員眼睛男。
遭到他的追求,無奈女主有家室和孩子,婉約拒絕。很快他們因為一件事情,走到了同一條戰(zhàn)線。
眼鏡男向川發(fā)現(xiàn)自己公司制作的一種藥,使用十年后會發(fā)作一種不好的病。而這種藥是孩子服用的,猶豫再三告訴了女主想一起商量對策。
兩人考慮再三,決定不畏懼藥企業(yè)背后龐大勢力勇敢對抗,為了孩子的未來的健康。而現(xiàn)實遠比他們想的殘酷,眼鏡男的一起研究同事要養(yǎng)家糊口,念在公司待他們不薄的份上,也為了這碗飯堅決反對這件事情。
而女主的身邊人,因為關(guān)乎自己利益都勸她不要插手這件事。這件事都驚動了丈夫,如果這件事就此結(jié)束,丈夫可以在合并后繼續(xù)他的高職。所以,他也是拼命勸妻子。
事情的結(jié)局:丈夫曾經(jīng)出軌公司女孩燈燈,夫妻兩人離婚,眼鏡男迫于壓力不得不離開,而事情經(jīng)過曝光因為背后勢力的壓制,事情也并未掀起多大波瀾。
女主暗自神傷,有人勸她‘你這種人,只能喝喝茶、看看戲,真和這個時代較真,就會瘋掉’。
只有女主自己知道,和那個時代作斗爭,人人崇尚金錢,正義始終廉價于金錢孤軍奮戰(zhàn)不得不讓人暗自憂傷……
? ? ? --2-老木的琴——北村
老木是個農(nóng)村人,為人木訥認死理。娶了個女知青,為他生了個兒子叫小木,便忍不了窮跑到城里和一個有錢人結(jié)婚。拋下了他們父子兩人,從此老木和小木相依為命。
一次,無意間老木發(fā)現(xiàn)了拉琴聲音好聽。兒子也喜歡,他就認定兒子是個拿第一’的命。放下手里農(nóng)活,帶著兒子去城里求學。
拉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有人都嗤笑老木的‘傻’。可他堅持認為他的小木能成為一個很棒的‘音樂家’。為此,執(zhí)著的留在城里。
中間波折百出,兒子一度厭惡學習拉琴。后又拾起,最終學有所成。用他的音樂在大街拉起時,感染了很多人。
老木與小木用自己的言行,打破了別人對他們狹隘的觀念。人人不看好、譏笑他們這些窮人還有一顆崇尚藝術(shù)的心,而他們確實做到了,用悅耳動聽的音樂,洗滌人們滿目瘡痍的心靈。
故事中穿插著很多人物:一心想和瘋女人過日子而拼命掙錢不幸身亡的民工、幡然醒悟從音樂中得到救贖的經(jīng)理、樂觀的磨刀年輕人、說書的瞎子、吸毒走向鄉(xiāng)村的音樂家等
老木父子與他們在那個精神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互相依偎取暖,彼此都得到了心靈的撫慰。每個小人物都在按部就班走著自己的軌跡,只不過或好或壞,生活酸甜苦辣皆是生活常態(tài)。
全世界都嘲笑不被看好的眼光投來,小人物卻依舊執(zhí)著追夢。在那個年代我們無法想象物質(zhì)沒有富足,卻能夠追求精神的富足需要多大的勇氣。
我們只知道,老木很木訥、村里人都說他傻、認死理兒,這點他也承認。
老瞎子最后只會講幾句話‘從前有兩個拉琴的,一個老的一個小的,老的像小的,小的像老的’。
而那把小木的琴再也贖不回來了,找不到了,可能經(jīng)過好幾年,流傳在民間了。
這個故事里,我們讀出了那個年代人們的不易和憂傷的心酸。死的死、走的走,過去了回頭望時,不過是段憂傷的歲月,邁過去了生活還是得繼續(xù)。
《憂傷的年代》不管身處何種年代,我們都會憂傷。
我們現(xiàn)在生活相較于以前是幸福了很多,可有時候這個世界變得有時讓你我嗤之以鼻。
我們享受網(wǎng)絡(luò)又對網(wǎng)絡(luò)不好的一面排斥著,我們都愿意追尋一片凈土,可這個世界總是鞭策我們讓我們不可停歇。
我們一生都在匆忙追逐,從不停下腳步。‘自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代名詞’,沒幾個人能夠做到無私。
所以,人性變得越來越不可琢磨,‘善良’變得廉價,我們總會把‘扶不扶’‘幫不幫’作為生活熱點議論紛紛。誰都不愿這樣,可又都在正義和善良面前猶猶豫豫,世界讓我們不忍直視!
每個年代都有它的善和惡,都有讓人惡心作嘔的一面,我們只是期望著它不要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
‘憂傷’形容每個年代都如此恰到好處,是人使這個世界憂傷_還是這個世界使人憂傷,我們不得而知,可能是兩者互相影響吧!
當這個世界變得你我都很陌生,我們誰能不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