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對許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來說,深秋的氣息,最初都是從朋友圈里傳出來的。周末有人登高望遠,照片里有黃草紅葉,甚至已可以看到干枯的樹枝。有人笑言,秋雨過后,自己都穿上秋褲了。
? ? ? 冷風撲面而來的時候,一個寒噤帶走了些元氣。我們不得不允許一件件衣服箍住身體,用失去隨心所欲的代價換取溫暖,心中多了幾分不自在,少了幾分安全感。
? ? 自古文人多悲秋,倒不是因為詩人們敏感多愁,而是這天生就是一個適合訴說惆悵的季節。秋思聲聲,有說不盡的“得不到”和“已失去”——有求人不得,有懷人不歇,也有候人不來。
? ? ? 你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看到天地間蘆花開得聲勢浩蕩,實則卻是四下里一片茫茫。欲求索之人立于江畔,卻只能望見而不可即。寒露之后沒多久便是霜降,悲傷的形狀也被凝結得愈發具體。
? ? ? ? 你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看到一個人無法形容的寂寞蕭索。天涯望不盡的遠,山外還有山,水又連著水,世界這么大,更顯得自己如此無力。
? ? ? 你讀“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看到綿長不絕的秋風里落葉紛紛。湘君說,我愛的人在召喚我前去啊,可是他駕著車一邊走一邊等,還是沒有等到他的湘夫人。
? ? ? ? 連唱著“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東坡居士也偶爾會悲秋呢。那年夏天,年邁的蘇軾病了一場,八九月間才見好,想起前一個晚上寒風驟起,他說,“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
? ? ? 時間過得太快,一到深秋,一年便沒剩多少時間了,一個人行至“深秋”,也更容易多病痛。禁不住念及那些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中,可與人言者大概不足二三,索性就不說了罷。
? ? ? ? 深秋來到的時候,總蘊含著一種“向下”的姿勢,于花草樹木是凋零飄落,于人則是憂思沉靜。然而,向下未必是壞事。要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而有時候,它更像一記剎車,讓高速行駛的一切慢下來,停下來。記得詩人陳敬容這樣形容四季:
春天像一個夢
夏天像一簇光
秋日將我的思慮澄清
最后寒冬來收集
所有大地的寶藏
——《沙岸上》
? ? ? 春夏已經有了足夠的熱鬧,也總該留下沉思的時間。如果把紛繁復雜的生活比作一杯滿是雜質的水,動蕩之際是看不清真心的。反而在靜下來的時候,渾濁的部分會自然地沉降,活得更加明晰通透。
? ? ? ? 雖然天漸涼,但內心會生出更多的暖意來保護自己。雖然飄落的樹葉讓人憂傷,但這些安靜的日子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