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點認同萬維鋼說,“中年最大的危機就是社交封閉”。
我認為社交封閉要從兩方面去理解,
一是指人到中年思想很容易出現僵化,用自己慣有的思維驅動自己,在自己打造的舒適圈中生活,既不想改變也很難接受新的事物,去接觸新的知識,甚至是認識的人和話題都慢慢固化,原來愛社交愛活動,不知道什么時候變成了懶于社交、恐懼社交的狀態;
二是與社會隔絕。在自愿與非自愿的狀態下,比如受到住房、家庭、娛樂、就業等方面的限制,參與社會活動頻率低,與他人之間聯系較少。這種狀態不止中年,目前很多年輕人也選擇主動與社會隔離,宅家,拒絕社交。
中年人的生活與思維逐漸麻木,甚至很早就已發生。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有的人一直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工作強度甚至效率都不比年輕人差。
在人生的后半程中出現兩條路,大部分在走向失能,少部分人在變成超人。
作為曾經的年輕人,身上的朝氣和靈氣都去哪里了呢?
現代中年人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說是負重前行的狀態。上有老下有小的養家壓力,工作壓力,競爭壓力,身體靈活度健康狀況都不如從前......,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是輕裝上陣,有的人是背負著好幾個沉重的包袱,掉隊難道不是正常的嗎?
這個理由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是在萬維鋼精英日課里說到,這種說法,并沒有科學依據。
事實是那些保留了靈氣的中年人比麻木中年人更*忙碌*,而不是更清閑。他們要處理的事務更復雜而不是更簡單,他們背的包袱更重。
并不是所有中年人都變成了閏土。魯迅小時候似乎還沒有閏土靈,可卻是越老越犀利。
3
那如何讓自己不變成失能兒,保持靈氣成為超人呢?
講義中同樣給出了科學的回答,挑重點就是,
一是不斷地用知識「喂料自己」,「喂料不足」是讓自己停止進步即落后的元兇。堅持終身學習與思考,不只是憑經驗應付。
二是學習動力的激發,和社交圈有重要關系。調研發現,影響學習動力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社交圈。很多中年人正走向與世隔絕,缺少新鮮的互動,信息輸入太少,對大腦則很不利。
因為社交圈封閉而處于身陷「信息繭房」的狀態,會產生孤獨感。短視頻的出現讓很多人在此尋求情緒價值,但這種虛幻的社交卻像吸毒般,吸過之后還是感到空虛孤獨。
三是有些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寧可選擇獨處,那不叫孤獨。有孤獨感才叫孤獨。人到中年很難有動力主動去學什么新東西,但只要你有個豐富多彩的社交圈,跟各個年齡段的人打交道,你潛移默化就能跟上社會進步的節奏。
4
改變自己確實不容易,但只要意識的轉變,改變卻也不如想象中那么難。
堅持鍛煉,保持學習,接收新事物,主動社交,選擇加入自己愛好的某個群里,跑步團、讀書會、書法團、美食圈等,和積極的人做朋友,即照亮影響了自己,也點燃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