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了,聚會是少不了的。聚會了,更少不了的是聊天。
家人團聚,同學聚會,好友敘舊,工作飯局……所有種種,其實都是奔著“聊天”而去。
可是,同樣是聊天,從不同的人口中說出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說出的話可以讓你如沐春風,有的人說出的話卻讓你有冰凍三尺的感覺。
前陣子,單位的幾個姐妹都在私下抱怨單位的一位男同事。
其實這個男同事也沒什么大問題,專業能力不錯,工作表現良好,廣受領導和客戶好評。可就是每每和同事聊天的時候,總扮演著一個“話題終結者”的角色。你每和他聊一句話,總能被他嗆回去。不出三句,你就再也沒有興致和他把話題繼續下去了。比較一般的情形就是“不歡而散”,還有因為剎車不及時導致矛盾進一步升級的。
說這位男士無心也好,有意也罷,總之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只一次兩次。所以,漸漸的,大家見到這位同事就都“敬而遠之”了。如果實在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說上幾句,也都本著盡快結束話題的原則,一個字都不愿多講。
身為生物,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這是自然選擇。沒有人喜歡和讓自己感覺不愉快的人聊天,只有讓人覺得舒服的聊天才能進行下去。
聊天這件事,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占著巨大的比重。從小到大,我們說出的話不計其數。和家人,和朋友,和同學,和同事,和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如果沒有聊天,恐怕人生也會失去好多的樂趣。
然而,聊天所帶給你的卻并不一定都是開心,也有可能是煩惱。比如夫妻間的矛盾,朋友間的誤解,雞毛蒜皮升級為重磅炸彈,很多時候都是從一次不起眼的聊天開始的;除了對自己個人生活的影響,可能還會因為言語不當給別人帶來麻煩。
所以,說話是門學問,也是門藝術。一個人說出的話體現了他的情商,眼界和素養。在恰當的時機,說出恰當的話,就如同“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有百利而無一害。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于說話之道,古人也多有考究。
孔子曰:非禮勿言。
《菜根譚》中寫: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和相處的重要方式。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在舒服。深諳聊天之道的人,在說話這場棋盤博弈中能夠不卑不亢,張弛有度,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自然在這種“舒服”的相處和溝通中,將工作、生活安排的井然有序,其樂融融。
有人說:你穿什么樣的衣服,就是什么樣的人。說話其實也是一樣。
你說什么樣的話,就是什么樣的人。你聊天的方式,暴露了你為人處世的態度,也展現出了你的底蘊和素養,是你身而為人的綜合體現。
認真對待聊天,并不意味著聊天成了件讓你心累的事兒,而是證明你真正懂得了言語在人與人溝通中的重要意義。早日成為會“聊天”的人,做那個讓人如沐春風的講話者,享受“聊天”的樂趣。
本文由元氣大舒原創。如有轉載請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謝謝
本文圖片引用地址:
https://dl.58pic.com/13852878.html
http://www.58pic.com/ui/20140858.html
https://imag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