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的生活狀態,來自我們的一個個選擇。
而這些選擇呢,往往是基于我們的認知而做出。
在我們認知地圖比較窄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自大、輕判以及被他人影響,而不擁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見解。
一方面,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我們會擴大自己的認知地圖,這能增強我們的判斷力,但是半杯水的時候,也容易太響。不如年輕時謹慎,又不如成熟人周全。
另一方面,其實,真正需要培養的是一以貫之的“批判性思維”。當你獲得一個觀點(注意,觀點和客觀事實是有區別的),你應當去考察這個觀點的來源,挖掘意圖,客觀考究理論提出的支撐證據。
比方說,判斷一個護膚品好不好用,不能僅僅基于“我的某某朋友說好”或者“我的某某朋友說很爛”,這都不是充足證據。因為沒有達到用戶反饋量或者是客觀實驗數據支撐。比如對油性非敏感膚質來說,適量的水楊酸對護膚是有好處的,而對干性敏感皮膚來說,則是災難,這個才是客觀事實。
在現實生活里,這樣“偏聽則暗”的例子太多了,輕則喪失一些機遇或者遭受一些騙局,重則做出影響人生的錯誤選擇。 如果思維深度和認知地圖不夠,至少也要學會尋找多位智者“兼聽則明”。
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絕對是稀缺資源。
為什么這么多人只肯擁有“不假思索”的判斷力,不愿意往深了多想一想?
教育到底在哪些環節里,能培養這些思維能力?
自己獲得能力很簡單,而要剖析理解能力的來源和獲得方式,建構課程系統,則是需要很深功力的。
教育的難度,也來自這種不確定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