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關注點是商、周和春秋文化的不同。
中國傳統歷史上夏、商、周三代,代表中國文化的核心。但是關于夏,至今沒有可靠的考據,有考證的是商。
文化發展脈絡
商:古代文化核心中國文化發展的里程碑,是從史前文化進入歷史時代的分界線。
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
特色:有王權,有文字記錄(卜辭),商掌握了當時唯一成熟的文字系統,后來商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周:華夏文明體系(“三代”觀念)
特色:“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封建制度,天命觀,上層文化
上層文化呈現同質性,各國民間文化有差異
這里有一個觀點:周提出“三代”論,即夏商周三代嬗替的秩序,很有可能是周人的歷史觀,為的是表明自己統治的正統性,應為考古資料無法確認“夏”的存在形式和時間。
春秋戰國:封建制度解體,地方文化的融合
周代封建社會的上層,因為君統與宗統的疊合,政治倫理與親族倫理也為此合一。于是,君臣、父子、夫婦等的關系,規整為忠孝仁信禮義諸項德目,成為封建社會理想的行為規范。凡此,都可歸屬于周代封建層級系統的上層文化。
春秋戰國時代,因為社會上層文化的下達,浸潤于社會下層,使得周文化成為華夏文化;相伴而來的,又有各地地方性文化露頭的現象,以及都市化與商業化導致的世俗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