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民族的復興道路上,不能只有物質上的大廈,更要讓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巍然聳立。
? ? 從古至今,民族精神一直貫穿于中華民族精神血脈之中。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神話故事反映中華民族追夢的精神;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革命故事反映中華民族為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精神;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伐木能手,栽樹英雄“馬永順”、青島港中的藍領專家“許振超”等和平年代為推動國家建設的實干精神...歸根到底,民族精神體現在每個人身上。
? ? 民族精神就是一種創造精神。創造精神是國家前進的動力,創新能力是國家強盛的基礎。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造精神一直激勵中華民族不斷翻開新篇章,讓五千年文明古國重現生機,讓近代近二百年備受屈辱磨難的中華民族浴火重生,讓從一片廢墟上建立的新中國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讓56個民族,每個中國人民實現幸福美滿新生活。從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四大發明,到創作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藝作品,再到建設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等氣勢恢弘的偉大工程。無不體現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
? ? 民族精神就是一種奮斗精神。“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的這句話,引發廣大民眾的共鳴。六十余年深藏功名的張富清,在戰爭年代沖鋒在前,在和平時期默默堅守,艱苦奮斗。80后扶貧干部黃文秀,放棄大城市的繁華生活,扎根基層,把青春和熱血奮斗在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當中。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憑借“愚公”精神,讓死亡沙漠披上綠裝。五千年歷史長河,中華民族始終腳踏實地,艱苦奮斗。讓遼闊秀麗的大好河山得以開發和建設;讓產業發展得以門類齊全;讓人民生活得以豐富多彩。
? ? ? 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到“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從“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的創新精神,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都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邁入新時代的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為中華民族新征程筑牢精神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