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普通的小鎮青年。大學剛畢業那會兒他帶著爸爸給的幾千塊錢去了大城市。
上完大學本科的他,雄心勃勃地來到這座新二線城市要開創自己的事業。普通二本學校的他并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實習經歷和大學背景,只能先找個工作落腳再說。看到有個民宿在找管家和還包吃住,他覺得不錯,就盤算著先做一段時間再說。
那個民宿位于景區附近,是一個很大的民宿群,民宿的老板是一位老板娘,房子是老板娘家的祖宅,裝修后就成了民宿。老板娘和她的丈夫,公公婆婆住在四樓,下面的三層是給客人住的。門前還有很大一塊的私家草坪。由于靠近景區,流水穿過民宿群,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這個景點是全國知名的,每年都會有無數的人前來旅游,生意不好也不差,但民宿的價格普遍比旅館高得多,小幾百一晚,如果是國慶元旦啥的可以漲到一兩千一晚。
老板娘夫妻兩人都有工作,也是和旅游業相關的。由于是祖宅,不用付房租,又有父母照顧,夫妻兩人很快就攢了第一桶金,在市區買了套二手房。但房子買來是租出去的。房子是三室一廳,被分割成三間收租金。很多人才離開了北上廣,就選擇到這些新二線城市發展。畢竟相比較一線城市,這里的房價還算過得去。高級點的白領努力幾年還是可以夠得上首付的,實在不行還可以買二手的。老板娘一家人很和氣,有一個女兒。有一次她和我抱怨,說現在的小孩兒放寒暑假上補習課是如何地昂貴,她每年花在孩子補習課上的費用都在2-3萬。“現在的孩子很辛苦的,晚上做作業都要做到10-11點,我們還要陪著做。放暑假也不能讓她輸在起跑線上,上家教課,學鋼琴,買鋼琴都是開銷。”老板娘是80后,和我說她們小時候哪有那么多事兒,回家就玩兒,看看電視就行了。
小鎮青年是90后,他想起自己小時候,上個補習班學數學,一個暑假也才600塊,可是工薪家庭的他還是覺得很貴。所以去了一兩次就沒再去了。
大城市的小孩兒從小這么培養,也難怪寒門難出貴子了。
后來小鎮青年覺得這樣一個月拿個3000-4000的日子不是他來大城市的初衷,于是他決定換個工作。沒有什么技能的他只能去上了個培訓班,培訓班包宿舍,每月才600塊,還承諾先工作后還款,等于可以貸款上課。他覺得不錯,就去上了幾個月的課。在培訓班的日子可沒有大學里上課那么輕松,每天都是排得滿滿的,上課下課做作業上課下課做作業。他精打細算著手里僅剩的幾千塊錢,想想至少可以熬過這幾個月和找工作的一個月,但每天除了吃飯也沒什么多余的錢了,他想再困難也不能再依靠父母了,實在不行就和培訓班的同學借。雖然每天很忙碌,但是能夠認識不少的新朋友,還能學習到新知識,他覺得很充實。年底培訓還沒完,不過放了20天的假,他回到家里,爸媽問他出去賺了多少錢,他答不上來,只說平日里都和朋友出去玩,開銷太大了,都花光了。爸媽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到全國各地去打過工,對于外面的生活很能夠理解,也覺得在外面又要吃喝又要玩兒,用錢的地方太多了,反過來安慰他,一個人在外面很辛苦的,能過活就不錯了,身體照顧好,吃好喝好,別老想著省錢。他沉默了。
過完年,培訓班也臨近尾聲了。老師們說,如果出去找工作可以不用來上課的。畢竟一畢業,培訓班的宿舍就不讓住了。到時候又要找工作又要找住所會很麻煩。他想也是,就到處物色著找工作。很多公司都對他說:“好的,我問一下部門主管,你先回去等通知吧。”
后來他知道,這是拒絕的委婉說法。
后來他學聰明了,人家問,就說有過工作經驗,其實大部分人也不會打電話去查的。終于,有一家公司給了他offer。工資5000,交社保。他很高興,于是就開始找公司附近的房子,并憧憬新的生活。這座二線城市正在搞全城的大拆遷,很多城中村被拆了,要搞商用房。但還是有一些沒拆的城中村。城中村往往是以前的居民房,比商用房要便宜的多。公司附近的商用房單間普遍在1500左右。而城中村卻只要800。小鎮青年從小過的拮據,城中村的房間只要便宜,雖然環境差點,他也能接受。那天他看了房子,10平米左右的小單間,中間一條過道,過道左邊放了一張床,右邊有一個衣柜還有一個書桌,有個獨立衛生間。真的太小了,可是押一付一,離公司還近,走路只要10分分鐘就夠了,他想想等還完培訓貸款后再換大一點的就好了。
5000的工資對于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不少了,可是去除掉房租,每天的飯錢,還有貸款,所剩無幾。他每個月還是硬省下1000塊存起來,每個月存1000,一年也能存下1萬多了。
新公司都是年輕人,大家很聊得來。就聊起租房的事兒,基本上住的都是商用房,還有的就是幾年前父母已經買好房子的。大家都夸同事的父母真有遠見,趕在房價飆升前買房。住了半年后,沒房子的同事一邊羨慕,一邊感嘆自己何時才能買得起這兒的房子。
住了半年后,房東突然通知他月底前搬走,原來這一帶的城中村要拆了。他又開始四處物色合適的住房。聽同事說,人事的小姐姐有自家的房源,他就決定去看看。也是在公司附近的城中村,不過這一帶還要很久才會拆。她家也是四層樓的居民房。在房子旁邊還蓋了一排平層。也是10平米差不多的房間,住的都是外來務工的人員。一個月光收租估計就有3萬。那附近原來有很多租房子的地方。
于是他又在附近找了900塊的房子,比原來那間大一些,就是沒有原來離公司那么近了。而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搬家了。
以前的同學老鄉也有在這座城市里的,那天他們一起去了一家餐廳聚餐。一個是姐姐從一線城市回來在杭州買了房子的,她和姐姐住在一起。另一個則是爸媽10年前買的商品房,爸媽在老家而他在這里住。他眼里滿是羨慕,回來的時候看到自己住的10平米的房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憤怒自己的無能,在這個“拼爹”的時代,他和人家拼不了,可是他自己又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突出的才華,也沒有光鮮亮麗的履歷,有的只是一份份不相關的工作,一次次的被拒之門外。
哪怕他有知識,可是哪些知識又有多少能變現呢。
每次下班回家,回到家,打開燈,一個人,一臺電腦。有時候學習,有時候玩游戲,看看視頻,玩玩手機,一天又過去了。有時候他寧愿留在公司加班,至少還能賺點加班費,還有人說說話。
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沒辦法。談戀愛?他不敢想。誰愿意和他一起過苦日子呢?就算她愿意,他那強烈的自尊心也讓他不愿意這么委屈人家。
這時候他往往想起在老家的父母。同樣回到家,看到冷冰冰的房子,兒女不在身邊,那種老之將至的孤獨感恐怕比在異鄉奮斗的他更強烈。
他躺在床上,看著窗外。夜幕降臨,近處盡是低矮的老民居,遠處是燈火通明的商品房。那個地段的房子都至少200萬。他盤算著哪怕月入過萬,也無法在這座城市里安個家。
他一會兒想著遠方的父母,一會兒想著未來的日子。這一刻他忽然想起,其實上了高中以后,就很少回家了。大學更是半年才回一次家。五年,六年?和父母的交際都是在手機里。
“錢還夠用嗎?”他感覺這簡直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話了。
能這么問你的人,世上除了爸媽,再無其他。
他漸漸理解了父母,并且覺得父母真是偉大,既能供養完一個大學生,還能買房子,生活不算豐富可也十分滋潤,兒女也工作了,他們也該退休了,拿著養老金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可是爸媽畢竟年紀大了,能聊到一塊兒的東西太少了。
每次和爸媽視頻聊天都無話可說,最多不過是回應父母那句“吃飽穿暖,別省錢”的一句“嗯,知道了”。他們甚至經常打電話來問他有沒有女朋友,焦慮之情溢于言表。前兩次他還支支吾吾敷衍了事,可是說得多了,漸漸地就厭煩了。只要父母問起這事兒,他就說我還要學習,趕緊掛了。他不是不想,而是無能為力。
獨生子女的現實就是這么兩難,一面是日益年邁的父母需要陪伴,一面是自己的理想需要追趕。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大環境不好,公司的經營也是日益虧損,在那個普通的星期五早會上,公司通知大家,下周不用來了。。。突如其來的失業使他有些措手不及。可是沒有辦法,沒了就是沒了。
又要找工作了。如果很遠的話,還要搬家。他終于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一個普通人。雖然還可以在這座大城市里混幾年,可是幾年之后,他仍然會一無所有。每天過著扣扣索索,不知道明天會在哪里,今天還在這家公司,明天連這家公司在哪兒都不知道。別談什么理想了,能不餓死都不錯了。
他終于厭倦了。拜拜,大城市,這里很好,我來過,我愛過,可是它不屬于我。
更多故事,歡迎關注公眾號 失戀蒸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