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錦關于思維模型的第22篇文章
在中國,《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加入了小朋友們的喪葬游戲。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后來,家搬到了集市旁,孟子加入小朋友們的買賣和屠宰游戲。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后來,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書聲朗朗,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母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是懵懂的,在什么樣的環境就模仿什么樣的行為。
這種有樣學樣的行為,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思維模型:社會認同心理。
什么是社會認同心理?
人類存在一種強烈的心理傾向:他們會自動地以周圍人們思考及行動的方式為榜樣。
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從眾心理。
特征1:周圍人群的的影響力更大;
特征2:模仿是自動的,讓人難以察覺。
為什么會產生社會認同傾向?
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在人類的進化歷史中,從眾的做法通常是有效的。
比如說,你想美餐一頓,看看哪家餐館人多,選擇去那里總是沒錯。
社會認同傾向在什么情況下,最容易被激發呢?
答案是,在人們面臨困惑或者壓力的時候,尤其是面臨既有困惑又有壓力的時候。
現實中社會認同傾向威力的展示:
案例1:受到社會認同傾向的影響,青春困惑的青少年最尊重的是同齡人,而不是他們的父母或其他同齡人。
啟發:對于父母而言,與其教訓子女,不如控制他們交往朋友的質量。
案例2:卑鄙的銷售機構利用封閉和壓力的環境造成的社會認同傾向,進行欺騙性銷售。
比如,房地產銷售時,把一群人趕進封閉的空間施加壓力進行銷售。
案例3:廣告的榜樣效應
人們看到廣告里喜愛的明星擁有某樣東西或者做了某件事,于是強烈地希望自己也擁有那樣東西,或者去做那件事。
這種廣告效應非常大。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廠商愿意花那么多錢打廣告的原因。
社會認同心理是一把雙刃劍。好的行為和壞的行為都會因為社會認同心理而得到傳播。
所以,作為社會管理者應當采取以下兩種措施:
一是在壞行為散播之前阻止它;
二是倡導和展現所有的好行為。
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為他們創造好的學習環境,更重要的關注他們交往的朋友,控制他們的交友質量。
對于我們個人,查理芒格給出的建議是:
在周邊人采取錯誤的行為時,克制從眾心理的影響,保持理智。
不要因為別人犯錯誤也跟著犯錯誤。
P.S. 我在鍵盤上碼這篇文章的時候,2歲半的弟弟看見了,就爬上我的膝蓋要玩鍵盤,嘴里嚷嚷著,弟弟也要工作。這真是活生生的有樣學樣的例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