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烏合之眾》讀后感
? ? ?總有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群眾基礎成為了社會生活中極重要的因素,于是不論日常人際交往,還是政客面對著的選舉,總是被教導要合群,而中國俗語中“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也說明在人們眼中群眾的重要性,但一本《烏合之眾》卻讓我開始思考,大眾所遵循的就一定是對的,好的嗎?
? ? ?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寫到:“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正所謂,得眾者生,弗得不死。得眾者因為與旁人高度一致而更加適應日常生活,弗得者卻也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精彩,或許更甚于“眾者”的光輝。
? ? ?《烏合之眾》中寫群眾很多時候不是理智的,因為處在大集體中,每個人的特性難以被顯露,而受到政客或領袖的聲望影響、演講煽動,植根于人類骨子里的“信仰”以及人類本身的“愚性”等多方面的干擾,群眾的判斷幾乎是偏離了“正確”的軌道。不得不說整本書所充斥的思想讓人開始懷疑“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是否有利于社會發展。同樣,周作人在《談虎集》中談到勒龐的這本書時也注意到了書中的這種思想,因此認為“思想很消極”卻也“很有意思,可以發人深省”。我不知何種緣故讓周作人先生從未注意書中也寫到正因為這種“從眾”的這種特性,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才會出現于史冊之上。
? ? ? 群眾的神奇特性既決定了他們思想簡單,行為單一,也同時造就了他們敢于犧牲的品質,就像“無知者無畏”一樣,應當辯證來看。
? ? ? 每個人都是一種顏料,赤橙黃綠,當我們把這些顏料混合起來,可能得到渾濁的液體,也可以同樣造就霓虹燈般的絢麗。因此,無論是《烏合之眾》所強調的“群眾愚昧”還是中國所秉持的“眾人拾柴火焰高”都不能一味信奉。
? ? 看過對《烏合之眾》的一句戲謔性評價“看完這本書,你就能明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在雙十一時如狂潮般將以往囤貨橫掃一空。”確實,群眾行為具有盲目性,如時尚從來都是商家精心的騙局,潮流永遠都有幕后推動者。而今自媒體時代,科技發展的現在,人們每天接受的信息量都不同以往,注重影響、在意形象,這是每個人都必須考慮到的。
? ? ? 當然,不必非得和大家都一樣,因為群眾未必都是好的,也不必脫離大家,畢竟誰都不是神靈。
? ? ?當所有人都朝一個方向走時,別輕易相信前方就是坦途,但當你的行為受到大部分人的鄙夷時。也必須停下來反思一下,是否有不妥之處。看不到瓦爾登湖的美麗也可以沉醉煙火,才是最理想的狀態呀! ? ?